大学生“献血奖励”要摆脱瓜李之嫌

2015年12月09日 08:10   来源:红网   杜建锋

  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采访中也有学生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的“无偿”二字变了些许味道。(12月8日《北京青年报》)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多少并不总是取决于付出的多少。就高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而言,也是有多有少,有补助800元的,有补助150元的,还有的把献血折合并纳入个人志愿活动的时长管理,总而言之,同样是献血,各高校的奖励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当然会引起人们的质疑,譬如“无偿”变为“奖励”,这还是自愿无偿献血的本意吗?

  血液不是商品,禁止买卖,这一点人所共知,而血液本身也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属于社会的“公共产品”。但是这个“公共产品”却是从个体生命那里取得的。依照现行规则,血液中心和血站通过无偿献血得来的血液亦应该免费提供给患者使用,可事实却是血液中心和血站都会千方百计地把各种成本计算在内,而医院也会把各种用血费用算到患者的头上,所谓的无偿献血得到的不是无偿使用,而是高昂的使用费用。

  而另一方面却是无偿献血经常遇冷,血库紧张,这其中除了人们观念上认识不足之外,还和现有一些做法有关,那就是无偿献血者免费使用血液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地,因此,人们献血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一些单位为了鼓励人们献血,会拿出数百乃至上千元的“营养”补贴,当然这种“补贴”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收回“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血液买卖。

  这并不是说高校存在着血液买卖。而是说,我们应当全面理解高校制定的鼓励献血的政策,其献血奖励政策的标准完全可以视献血的情况而定,所以出现各种差异再所难免。只是这些奖励政策似乎更多的是和补助挂钩,这多少有点儿令人猜疑。

  其实,献血奖励的政策还可以更灵活些,例如献血量、献血次数和学生志愿服务联系起来。当然,最重要的是自愿无偿献血要和免费使用血液挂起钩来,另外,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时,可以累计按献血者的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这样既充分保障无偿献血者的权益,又可以让无偿献血落实到实处。

  就像过高的“献血奖励”会引起人们的质疑一样,过低的“补贴”也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适。因此,要化解“献血奖励”带来的疑问,不仅需要“营养”补贴标准统一明白,也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远的激励机制,使“献血奖励”摆脱瓜李之嫌,排除人们不必要的猜想。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