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地区的医院出现血荒,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50多个供血不足,一些医院甚至因为缺血停掉了80%的手术,还有的患者一个月内手术被推迟了6次,就在各地缺血的背景下,一些“血贩子”却瞄准了法律法规的漏洞,把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的血液当成商品出售。(4月26日 齐鲁网)
人命关天,血荒是大事。目前,我国各地“血荒”频频出现,不能说国人太过冷漠,也不能归咎为“无偿献血、有偿使用”这一采血机制。血荒,“荒”在献血政策信任缺失。如何破解季节性常态“血荒”?如何唤回献血政策信任度?这是一个严肃的、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值得思考。
我国的《献血法》已颁布十八年,但血荒年年有,昆明有过“血荒”,青岛有过“血荒”,南京有过“血荒”,北京有过“血荒”……一片“血荒”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但关于献血的消息还是耐人寻味,卫生部数据,近年来国内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但即便如此,临床用血告急情况依然难以避免,一方面用血需求增长远高于采血量增加;另一方面患者拥向大城市求医也造成了区域性“血荒”矛盾突出。“血荒”真成“顽症”?究其原因,目前人们的献血、用血观念尚需改进。“血荒”既有医疗服务增长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筹集机制尚待改进等深层次问题。
要缓解“血荒”,笔者以为,不能光靠立法来强制一部分人主动献血,这与《献血法》立法精神背道而驰自,应号召公众自觉提高献血率和公众献血热情,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有效回应公众的疑虑,把本应崇高的献血事业和血液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透明。从有偿到无偿献血,在过渡转型的过程中,无偿献血的理念还未在市民中广泛传播,目前无偿献血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军人、医务工作者等群体,能够主动献血的人群覆盖面还没有展开。面对“信任危机”,有关部门应发布一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回应信息。长远来看,仍需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无偿献血。除了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外,方便和优化献血环境,做好血液“开源”和“节流”,也是破解“血荒”的有效抓手。同时,解决供需矛盾需“开源节流”,广大医务人员都要具备节约用血的观念,严格临床用血指标,“其实一些时候病人失少量血的风险要远远小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其实,献血光靠人们无偿捐献的爱心意识是不够的,建议无偿献血者能够获得就业、公交卡、进旅游景点等一些方面的便利条件,可以参照有些国家,考取驾照后,要无偿捐献一次血液,这样在缓解用血困难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措施,才可以调动起全民献。
饮水思源,破“血荒局”非常重要,解献血“信任结”更重要,总而言之,公民无偿献血不能用简单立法实现一劳永逸,我们不仅要宣传深入人心,也要以关怀去温暖人心,否则“血荒”不能得到根治,任何无奈之举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导致令公众更加用怀疑目光聚焦“无偿献血”!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