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教育

2015年12月04日 07:23   来源:长江日报   朱昌俊

  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的背后,职业院校正迎来春天。最新的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迅速提振珠海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本地职业院校培养规模小,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去年珠海技术人才缺口已接近10万人,今年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企业开出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术工人。(12月3日《南方都市报》)

  用工荒是最近十年来几乎每到招聘季都会出现的“新闻”,虽然同被表述为“用工荒”,但却有着结构性的不同。比如在最初可能是农民工类的低级技工的不足,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今更多是指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工的缺乏。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却是很多年轻人乃至家长不愿意选择技校,这种反差通常被解释为“偏见”、“学历崇拜”使然,但偏见的存在,根本上仍是利益权衡所致。

  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强调,但之于职业教育的歧视却仍普遍性存在。时下不少大城市在落户政策的设计上,学历已成为一个硬性标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技工都无缘在大城市落户。而在教育政绩的考核中,也仍主要偏重于“大学生”的培养数量,职业教育的成果依然是边缘化的存在。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更青睐于行政导向,而非市场需求。

  技工荒的出现,不只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培养机制与市场的需要和具体的经济机构产生了断裂,不仅市场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满足,还产生了文凭挤压效应。在文凭链条上处于“末端”的技工,表面看需求缺口很大,但并不意味着能够给人足够的就业安定感。

  面对技工荒,仅仅去谴责择校偏见是徒劳的。首先还是要从制度上清除对职校生的歧视。目前高校的过度和不当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成了维护当下教育格局的一种“既得利益”,不仅占据了教育资源,也阻碍了观念的转变;二是要丰富人才评价标准,让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真正的分流,而非优劣分层;再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提升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为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办学扫清机制障碍,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