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真、实、亲、诚”让中国梦牵手非洲梦

2015年12月03日 11:38   来源:未来网   

  12月4日至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50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将共聚一堂,迎来中非关系史的重要时刻。

  中非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2014年中非贸易额达22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不管是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还是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以及赴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习近平主席此行都既是对中非关系“真、实、亲、诚”四字箴言的践行,也是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大外交布局的又一次夯实。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习近平主席明确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奉行对非友好政策,永远做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时,两国就签署了包括能源、运输、电信在内多达10项经贸合作协议。更何况此次约翰内斯堡峰会主题就是“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已经向世界传递出中非携手并进强烈信号。

  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习近平指出,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2014年3月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就率先驰援,向疫区及周边共13个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超过1.2亿美元援助,派遣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相信习近平主席此次非洲之行也必能进一步深化同非洲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助力非洲国家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参与,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能不断巩固。截至2015年9月,中国援助和融资建设各类学校200多所,每年向非洲提供7000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举办100多个技术管理研修和培训班。约翰内斯堡峰会将在人文领域出台新举措,更能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双方政策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

  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在对非合作中中国没有“口惠而实不至”,倾力援建的铁路、港口、会议中心、体育馆等都曾为非洲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如此,在援助非洲时中国还注重授人以渔,诸如建立“经贸合作区”等也都是为了帮助非洲从根本上提升“造血”能力,破解其面临的基础设施滞后和人力资源不足两大发展瓶颈,与非洲携手追逐共同的目标与梦想。

  事实上,中方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理念,在帮助非洲兄弟时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比如埃塞俄比亚,其没有多少石油和矿藏,但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合作正在全面展开,其第一条机场高速公路、第一条环城公路、第一条城市轻轨等都是中国援建或承建。如此既是对西方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最好回应,也足以说明中国是在与非洲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圆发展振兴之梦。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即将于南非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峰会,就将进一步扩大与提升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开发规模、范围、层次和强度。我们期待,在正确义利观指引下,中非人民能够心灵相通、患难与共,在“真、实、亲、诚”中,携手同圆“中国梦”与“非洲梦”。

  (作者:于孟晨 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从电视广告看非洲发展现状    2016年06月20日
  • ·不要乱贴“新殖民主义”标签    2016年05月04日
  • ·中非交往:从历史到未来    2016年02月15日
  • ·非洲仍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    2016年02月02日
  • ·见证中国对非洲的真诚友谊    2015年12月10日
  • ·非洲对中国张开双臂    2015年12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