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关键在融合

2015年12月02日 09:11   来源:人民日报   沈 潇

  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然而,一些认识误区也随之产生。有人以为把产品用互联网概念包装一下,或者在称谓里加上“互联网”三个字,就是“互联网+”。有人认为“互联网+”是大企业考虑的事,中小企业除了电商都跟“互联网+”扯不上关系。事实上,从最初的信息化到如今的“大数据”,互联网业务早已不局限于计算机领域,而是涵盖资讯、生产、交易、服务等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经济形态,将对企业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产业将触角伸向各个经济领域,如制造、金融、物流等,实现产业融合。“互联网+”的重要突破不仅在于智能制造,还在于对传统产业运作平台和运作效率的极大提升。比如,“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高效撮合资金供需双方,快速实现定价和资金配置;“互联网+商业流通”可以依据浏览者的历史数据推荐相应商品,并结合对线下装配的调度,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互联网+媒体产业”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向目标用户群体推送信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

  将互联网引入实体经济,是对实体经济的深刻变革,即所谓的“破坏式创新”。基于技术融合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将不同产业的交叉资源进行信息化、数据化处理,开辟产业合作的新途径,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业务门槛,模糊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企业平台化、跨界化发展。这一过程涉及生产方式、营销手段乃至企业经营理念的全面革新,也对政府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互联网+实体经济”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淘汰一些旧的部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应当看到,互联网透明化的运行理念和分享精神,同传统行业运行的自利原则并非完全兼容。然而,互联网的效率优势恰恰体现在不同参与者能以公开的方式互动,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误判。因此,“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它意味着,多年来生产服务于需求的商业逻辑将让位于整合需求以节省生产所耗费的资源这一逻辑。实体经济应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实质和内涵,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创新和管理能力的突破口。

  “互联网+”的关键在融合。企业家应当具备互联网思维,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更好地改造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便利地服务目标客户。当然,这并非对企业主体生产能力的忽视。在与互联网融合时,企业需对自身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与程度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产品有明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基本架构和生产流程,以更好地与互联网技术融合。

  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仍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中,因此,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机会与成本并存,需要实体经济企业不断评估和修正预期目标,不断吸纳新的互联网观念和方法,使这场革新成为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有勇气探索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平台新方式,也要能承受转型带来的成本和“阵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互联网“存金生息”靠谱吗?    2016年07月18日
  • ·让互联网医疗利民惠民    2016年07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