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方滨兴:大搜索是下轮信息革命的钥匙

2015年11月26日 10:06   来源:环球时报   方滨兴

  在Web1.0时代,以谷歌和百度等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仍然如此。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搜索引擎的搜索空间由单一的互联在网发展到泛在的网络空间。

  极度扩展的搜索空间,不断发展的Web2.0和Web3.0的应用模式,以及大数据价值挖掘等需求让传统的搜索引擎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网络搜索空间的扩展,传统面向互联网的以关键字为目标的搜索引擎不能满足对泛在网络空间中人、物和信息的搜索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能满足用户真实意图、提供有价值的智能解决方案的大搜索技术应运而生。

  在已经到来的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内的泛在网络空间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物体之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有效连接,是通过海量传感器、智能处理设备等终端来实现的。

  大搜索支持面向泛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物体和人等对象的查询,并给出智慧的解答。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大搜索具有以下5个特点。1)泛网获取:是指根据给定的目标和任务,面向泛在网络空间获取的人、物和信息数据及其随时空变化的属性。这些数据广泛涉及网络空间的各类应用,并具有多种模态形式,是大搜索的数据基础。2)意图感知:是指结合用户请求的上下文、时空特性、场景感知、情感手势等因素,支持在语义级别上对用户搜索意图进行理解,并以统一模型的方式进行表示,从而明确大搜索的目标和任务。3)知识综合:是指基于泛网获取到的数据集合,通过统一的知识与关系表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关联、统计、推理、乃至众包等技术进行知识和智慧的发掘和发现,是大搜索的核心。4)智慧解答:是指基于对用户意图的准确理解,以及发掘出的网络知识,以在线响应的方式给出一组有序的问题智慧解答,并将之以合适的方式提交给用户,是大搜索的目标。5)安全可信:是指大搜索从用户意图理解、数据获取、知识综合到返回智慧解答结果,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是可信的、安全的、支持隐私保护和有害信息过滤的,这是大搜索的基本保障。

  大搜索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包括智能交通、社交网络、医学健康、音视频监控、物联网搜索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正将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物理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朝着为社会提供普惠智能服务的方向发展。

  据评估,仅谷歌搜索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每年就高达1190亿美元。201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87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亿元。可以预测,未来整合各种数据的大搜索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

  另外,大搜索技术能满足国家安全需求。谁掌握了搜索引擎,谁就掌握了信息网络空间的入口,掌握了为人们提供信息甚至答案的权利,因而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驱动力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在新的时代,谁抓住了搜索引擎,谁就抓住了话语权,抓住了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主动权,抓住了保护国家信息主权的利器。

  在国际范围内,大搜索技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仍在探索大搜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大搜索上几乎处于一致水平,至少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技术上不存在数量级差异。我国已经失去了掌握互联网搜索引擎核心关键技术的契机,应当把握切入大搜索的机遇,努力与发达国家展开技术竞争,抢占大搜索引擎这一产业制高点,争取在下一轮的信息革命中占据先机。(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    2016年07月11日
  • ·党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    2016年06月28日
  • ·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的主动权    2016年06月13日
  • ·“盒饭革命”之后又如何    2015年10月19日
  • ·积极推动“术语的革命”    2015年07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