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避免“爱心过剩”还需多方配合

2015年11月26日 07:26   来源:红网   赵一苇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远超需求的捐赠让校方十分为难。学校也曾想转捐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但一年数十吨包裹,邮费昂贵无法承担。(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谁曾料想,爱心人士满怀好意的捐赠会变成令学校头疼的难题呢?超额的爱心捐赠堆积如山,严重的供大于求让学校无法充分利用这些物资,昂贵的邮寄费用又让转捐难以实现。“爱心过剩”让学校陷入窘态,由此造成的浪费也在无形中给公众的爱心泼了冷水。

  实际上,在许多福利院和山区学校,类似的“爱心困扰”并不少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早已不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组织的助力也让许多福利院和学校的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公众却仍对它们抱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刻板印象,用不上的物资全都一股脑儿地捐赠出去。无法被充分利用的超额捐赠不仅对受捐单位造成困扰,也会对公众的公益热情产生消极作用。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爱心过剩”可能会演变为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没有做到科学捐赠,是“爱心过剩”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盲目捐赠的问题在公益事业中长期存在,过时的捐赠信息广为流传,公众缺乏高效透明的信息交流渠道,捐赠者和受捐者无法及时交流沟通,捐赠物资过于集中,导致爱心捐赠无法被有效利用,逐渐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解决“爱心过剩”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言论上,公益事业是社会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配合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上,也要体现在官方保障的透明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具有官方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来可以便于受捐双方即时沟通,及时知悉物资需求情况,二来也可以辨别个别伪造的受捐单位,防止“骗捐”事件发生。

  其次,社会公益组织需要建立信息网,确保捐赠信息的及时更新。不能仅仅提供组织的联系方式,提供准确即时的受捐单位的联系方式才是确保捐赠物资应其所需的关键。哪些机构需要物资、需要什么物资、物资充足后及时发布截止公告,信息翔实,更新及时,这样才具有参考性和操作性,为各路爱心捐赠指明方向。

  再者,公众也要理性捐赠。在捐赠前知晓受捐单位的物资需求条件和数量,将物资分类,按需捐赠,才能实现捐赠物资和需求的最大重合,实现物资的有效利用。

  爱心捐赠是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科学理性的爱心捐赠才能够对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避免让爱心捐赠过剩,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努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延伸阅读
  • ·抬车救人抬起的是爱心    2016年05月23日
  • ·爱心菜,汇聚道德正能量    2016年05月16日
  • ·鹊巢鸠占 爱心霉变(图)    2016年02月23日
  • ·“爱心墙”要轰动更要联动    2016年02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