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远超需求的捐赠让校方十分为难。学校也曾想转捐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但一年数十吨包裹,邮费昂贵无法承担。(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谁曾料想,爱心人士满怀好意的捐赠会变成令学校头疼的难题呢?超额的爱心捐赠堆积如山,严重的供大于求让学校无法充分利用这些物资,昂贵的邮寄费用又让转捐难以实现。“爱心过剩”让学校陷入窘态,由此造成的浪费也在无形中给公众的爱心泼了冷水。
实际上,在许多福利院和山区学校,类似的“爱心困扰”并不少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早已不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组织的助力也让许多福利院和学校的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公众却仍对它们抱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刻板印象,用不上的物资全都一股脑儿地捐赠出去。无法被充分利用的超额捐赠不仅对受捐单位造成困扰,也会对公众的公益热情产生消极作用。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爱心过剩”可能会演变为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没有做到科学捐赠,是“爱心过剩”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盲目捐赠的问题在公益事业中长期存在,过时的捐赠信息广为流传,公众缺乏高效透明的信息交流渠道,捐赠者和受捐者无法及时交流沟通,捐赠物资过于集中,导致爱心捐赠无法被有效利用,逐渐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解决“爱心过剩”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言论上,公益事业是社会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配合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上,也要体现在官方保障的透明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具有官方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来可以便于受捐双方即时沟通,及时知悉物资需求情况,二来也可以辨别个别伪造的受捐单位,防止“骗捐”事件发生。
其次,社会公益组织需要建立信息网,确保捐赠信息的及时更新。不能仅仅提供组织的联系方式,提供准确即时的受捐单位的联系方式才是确保捐赠物资应其所需的关键。哪些机构需要物资、需要什么物资、物资充足后及时发布截止公告,信息翔实,更新及时,这样才具有参考性和操作性,为各路爱心捐赠指明方向。
再者,公众也要理性捐赠。在捐赠前知晓受捐单位的物资需求条件和数量,将物资分类,按需捐赠,才能实现捐赠物资和需求的最大重合,实现物资的有效利用。
爱心捐赠是公益事业的重要部分,科学理性的爱心捐赠才能够对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避免让爱心捐赠过剩,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努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