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抬车救人抬起的是爱心

2016年05月23日 08:08   来源:广州日报   夏振彬

   昨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发生在广州增城的“惊心”一幕,让全国各地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广州的温暖与感动。一位八旬阿婆过马路时被卷入车底,危在旦夕。此时,一群素昧平生的路人没有袖手旁观,也不做冷漠的“拍客”,而是第一时间抬车救人!

  在故事里,二十多双援手最为“耀眼夺目”。他们来自附近巡逻的交警、旁边学校的保安、诊所的医生、工程队施工人员,还有更多不知名的街坊。他们在短时间内聚集,同心协力将车身抬起,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故事温暖人心,因为他们抬起了生的希望,抬起了满满的正能量。有人说,当你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真正忘记自己。面对陌生人的危难,他们放下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的行程,飞奔而上,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要紧”——这种选择令人钦佩,也让人感受到了善良和爱心的强大力量。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曾几何时,我们为“路人”而寒心——冷血的路人甲、冷漠的路人乙曾让社会道德“摔倒”,而人心冷漠、信任缺失也让公众为之焦虑。但是近年来,感人的善举屡屡见诸报端,有爱的路人让一座座城市温暖。比如抬车救人,不仅在广州隔三差五出现——在搜索引擎上检索,浙江金华、湖南长沙、贵州瓮安、河北邢台、河南郑州、山东滨州、安徽舒城县……“雷同”的故事遍布大江南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频刷存在感!

  善行值得欣慰,而当前要做的,是让更多人成为有爱的一员。抬车救人的案例提醒我们,爱心需要“激发”。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对《论语》中的这句话,人们常常用以评价官员,希望官员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其实,更多人应该有类似的道德自觉,应该成为“鼓动”爱心的力量。

  比如在增城抬车救人的故事中,众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值得尊敬,而路见“不平”一声吼更加可贵。当保安、交警等人抬不动车的时候,街坊中有人站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抬车”——人性可以产生共鸣,在很多时候,一声吼可以“吓退”顾虑和犹疑,激起更多人身体力行。而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平凡角落,也需要更多这样的“爱心领袖”。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培育”。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道德价值绝不会独立存在,必有其成长的社会基础。救死扶伤、乐善好施,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继续创新方式方法,借助政府部门、公益慈善组织的引导、推动,相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路上将有更多的同道中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