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至25日,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美丽的南国城市苏州举行。会前两天,我来到了苏州,实地调研了会议的筹办情况以及会议的主题等问题,全程参加了会议。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亮点众多的峰会。
首先是会议形式和内容比起以往更加灵活和富有新意,具体体现在会议名称根据情况作出灵活的改变。以往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一般统称为Meeting of Heads of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即中国中东欧国家政府首脑会晤,这一次会议则统称为Summit of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即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波兰总统杜达赴华参加第四届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改变了清一色的政府总理或代表参会的传统,因此,从礼宾和技术层面上,为了照顾与会者的代表性,去掉了政府的色彩,直接改为首脑峰会了。这种灵活处理中东欧国家参会贵宾的方式也为双方领导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创造了空间。使得选情变化复杂、万花筒式政局变更的中东欧国家政府在参会模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维持16+1峰会的高端性。
其次,根据会议主题需要,灵活邀请相关国家代表的参与。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增加了三个新面孔,奥地利、希腊和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奥地利是中东欧地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一直对中国中东欧合作持积极态度,欲参与到“16+1合作”框架中来。希腊是中欧陆海快线建设关键节点国家,受邀参加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的加入,则令人眼前一亮,也表明了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市场价值逐渐得到欧洲重要金融机构的关注和认可。中方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地实现了很多模式的开放性,提升了“16+1合作”分量。总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了更多的第三方合作的因素和色彩,由此可能导致“中国中东欧合作+第三方合作”的新模式会变成“新常态”,极大丰富了“16+1合作”的内容、形式、深度与广度。
第三,本次峰会放在地方城市苏州,打破了以往将峰会放在国家首都的惯例。这是一种重要的改变。苏州是我国南方发达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特点突出。地方政府主动请缨邀请中东欧国家贵宾来“走访苏州、体验太湖、感受江南”,既宣传了自己,也推进了城市的国际化,而且也得到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关系的宝贵机会。同时,地方政府这种积极性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力推地方政府合作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由于“苏州模式”的引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将会得到极大推进,丰富了16+1合作的层次。
最后,会议内容新颖多样,与时俱进。本次峰会虽然维持了领导人会晤和经贸合作论坛两大传统框架以及在多边框架下的双边会晤,但框架下的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新颖多样、与时俱进的色彩。比如经贸合作论坛,就设计了(1)同心携手,共建“一带一路”;(2)优势互补、推动工业园合作;(3)互联网+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既包括“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时下比较新的话题,也有产业园合作等融合了苏州等地区特色的要素,统筹兼顾了中央和地方,新颖和与时俱进。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