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海拔》:平静叙事暗藏着人生的残酷和诗意

2015年11月13日 07:31   来源:北京晚报   王金跃

  如果把《绝命海拔》这部讲登山者遇难的电影比作是功夫片,它应该是属于那种“硬桥硬马”的实战风格,虽然没有武侠片中那种飞来飞去的花哨动作来得飘逸,但有过打架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实战一点也不飘逸,三拳两腿,基本也就结束了战斗。

  《绝命海拔》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故事源自于1996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在这次登山过程中,有8人遇难。

  对于登山运动员,我一直心怀敬意,因为这项运动的门槛极高。除了身体条件外,它还需要金钱的支持。影片中这些业余的登山爱好者为了完成一次攀登珠峰的愿望,需要付出5万美金,这真不是一笔小数字。所以我们常常在国内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知名大企业老板们的登山身影。“山高人为峰”,不仅仅是开阔的眼界,也需要经济实力。

  由此更加可见《绝命海拔》中这些平凡者的可敬之处。他们的登山理由五花八门,有瞒着妻子偷偷出来登山,只为“山,就在那里”的内心冲动的;有为了能够替孩子们树立榜样,完成自己多年攀登愿望的;也有已经攀登了7座大山,只剩下珠峰最后一座的圆梦女人。跟好莱坞电影中常常有的“拯救人类”的宏大主题相比,这些人的梦想太平常了,很多观众觉得这部影片有点闷,这也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这部英国公司出品,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执导的灾难片其实是一部反好莱坞式的电影。它没有渲染这些登山者的壮举和营救过程中的奇迹,而是将笔墨放在了登山过程遇险时的残酷写真上,可能看的过程中有些人会觉得不够过瘾,但对于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来说,其中的惊心动魄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好莱坞灾难大片。

  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影片的男主角为了帮助一个年长的登山者完成多年的愿望,结果错过了最佳的下山时间,被困在峰顶。为了给他打气,营地中的工作人员接通了他妻子的电话,让妻子在电话中给他加油。其实这个情节也出现在詹姆斯·卡梅隆那部1991年拍摄的《深渊》中,片中的男主角为了终止核爆炸,不断下潜海底,中间出现幻觉,这时,也是他的妻子通过无线通信跟他保持通话,用“爱的力量”来鼓励他。

  几乎同样的情节,但是结果不一样,在《深渊》中,男主角在爱的力量的支持下,被外星人救了起来,终于拯救了地球;但在《绝命海拔》中,男主角并没有这样好运,他最终永远躺在了珠峰的山顶。

  这可能就是生活的残酷之处,生命的终结往往没有先兆,它来得如此猝不及防,以至于连说声道别的时间都没有。片中的8名遇难者,有些“死相”实在是难看,有些人在狭长的山道上一头栽下去,连人影都看不到。

  说完残酷,再说诗意。高晓松说:人生不只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这句话大概是说给普通平凡人听的,对于那些拿生命来做赌注的平凡登山者来说,登山这件事本身应该就是一首诗吧,它来得更加浓烈,当死神真的出现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是否真的见到了上帝!

  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我能够提前知道那些危险的地方有多好,这样,我就可以一辈子都不用去那里。他今年89岁,一生过得顺风顺水,他说自己最大的秘诀就是未雨绸缪,随时为危险的到来做好准备。

  芒格老爷子的人生理念显然跟这些登山者不同,孰对孰错,我们实在是无法评判。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杨绛老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听到有登山者遇难的消息。这个时间,大部分人的心中应该都是惋惜,因为有些登山者实在是入门级的菜鸟,连基本的登山知识都不具备,就被大自然夺去了生命。实在令人可惜!但《绝命海拔》中的这些登山者,各方面都非常专业,但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依然没有挺过来,这时候,我们除了一声慨叹,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很想知道的是,这些遇难者,如果天堂有知,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在这点上,《绝命海拔》的结尾处理得非常好,当“劫后余生”的登山队员走出机场的大门时,前来迎接的遇难者家属并没有哭得呼天抢地,他们只是默默接过队员手中的行李,然后简单拥抱一下,一起走了出去。这一刻,我读出了残酷现实背后的那份诗意,或许,这正是那些遇难者在天国中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