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博士妈妈吐槽”当真理

2015年11月12日 10:35   来源:东方网   犁一平

  在度娘搜索“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会跳出几万个结果,难倒的对象包括研究生、大学教授等等。但记者没想到,一年级数学题的伤害指数会达到这种程度——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妈妈追问下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11月11日《钱江晚报》)

  博士妈妈吐槽孩子小学一年级数学题太难,以极其巨大的学历反差佐证了小学数学题太难,特别具有心理冲击力,特能抓人眼球,引人关注和讨论。是啊,连博士都不会做的数学题,却要求小学生来做,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这实在太荒唐了。这是新闻报道给读者“制造”的最直观的逻辑和认知。但是,这种“新闻逻辑”真的靠谱吗?“博士妈妈的吐槽”真的就是真理吗?不一定。

  首先,别轻易被博士头衔所迷惑。在判断此事之前,要厘清一个事实,“博士妈妈”的头衔前缀是“医学”,带的研究生也是“学医的”,不是学数学的。认清了“博士妈妈”的专业方向,至少可以廓清这样一个事实:术业有专攻。医学博士专攻的是医学领域的问题,而不是数学,而且,博士妈妈已经有很多年与数学问题未曾谋面了,遇到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小学“聪明题”不会做,并不是不可能,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大学生做不来小学题的事早已有之,轮到博士不会做就奇怪了吗?毕竟博士只精通研究的学术领域,不是万能的。

  其次,别随便把“博士不会做”与“太难”划等号。小学数大纲和教材不是草率制订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的,有其科学性,不要随便否定。如果要否定,至少要有充分的调查,掌握详实的数据。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假如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地区的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做,只有少数学生不会做,就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太难”,更不能拿“博士不会做”作为支撑的论据。事实上,小学生感觉太难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上课没认真听,或者走神了;二是老师没有针对少数学生进行专门辅导;所以,遇到这种问题,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学,而不是直接怀疑和否定教材练习题的设计,不要把“博士妈妈”的偶然发现无限放大。

  第三,别用“落差效应”来渲染问题。当下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遇到问题不是讲道理,而是不遗余力的渲染、炒作,甚至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以此来证明其行为或观点的正确。比如,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现在动辄“下跪”,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巨大的“落差效应”——看,小贩都下跪了,城管怎么还是铁石心肠呢?最容易煽动网民情绪。于是城管也学乖了,跟着“下跪”,但这能解决问题吗?“博士妈妈吐槽”小学数学题太难,就是利用“落差效应”来忽悠人,这种手段看似非常厉害,其实是虚张声势,引诱一些人不加思索的“站队”,以支持人数的多寡来认定事物的对错,很容易误导人。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是不可否认的共同认知,也是大家平时的感叹。所以,对当下的学生不能再按老一套原地踏步踏来培养和教育,不能拿“以前没这么难”来衡量孩子的教材是否太难,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教,这才是解决“孩子不会做”的路途和方法,是打开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而不是其他。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