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双十一”喧嚣重温市场常识

2015年11月12日 06:51   来源:红网   柯锐

  11月11日零时,天猫打造的“双十一”狂欢节开启。万千网购族等待已久的购物狂欢终于到来。近几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年秋季的这场购物狂欢。

  在此之前,从“老板若是真的强,头条何须老板娘”之类的口水架,到正儿八经向政府部门举报投诉,电商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已为“双十一”赚足了眼球。

  “双十一”对社会肌理的影响之广、侵入之深,注定了它已不仅仅是由一两个电商巨头自弹自唱的促销行为,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在成为一种全民(数以亿计的网民)狂欢的消费奇观和公共现象。而“双十一”前后的各种对掐、口水,其实正在不自觉地向社会普及和重申市场常识。

  首先,竞争不是坏事,巨头并非就能垄断。不久前,京东向工商总局举报阿里“双十一”促销玩垄断,随即遭到对方否认和澄清。此事引起了争议,有人对电商巨头乱掐架忧心忡忡。虽然有关部门对此尚未公开表态,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在零售领域,这几家电商巨头即使再牛,目前看来,还构成不了垄断。即使是BAT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和腾讯),虽然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百度的搜索引擎,腾讯的社交娱乐,阿里的电子商务),但是他们仍然形成不了像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领域那样的行政垄断。相反,由于相关领域竞争激烈,迫使网络巨头们让利降价,提高服务质量,这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坏事,甚至对相关业态也不无裨益。

  价格战并无原罪。正常的市场,不害怕价格竞争。在开放的市场,企业可通过自己认为合理的各种手段去竞争,无论是一折,还是“零毛利”促销,只要不是低成本倾销,不属恶性竞争,监管部门可关注但并不必干预。对于市场自由竞争,法律的“不管”,对老百姓是好事。

  低价只是手段,品质终是王道。价格战是电商平台常规动作。对于大多数网购族而言,“双十一”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低价。但竞争不能仅凭打价格战,因为一味靠低价格留不住用户,根本还是以产品质量、服务说话。因此,电商平台的竞争,价格战只是初级阶段,最终还是要步入品质竞争阶段。

  互联网新经济潜力巨大。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连续上升到11.99%。这说明,当前,作为中国经济下行期的引擎,整个社会的消费虽仍乏力,但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欣欣向荣。而且,网上零售额的总占比虽连续上升,仍只占11.99%,说明,电子商务仍大有潜力。传统行业应该感到压力,看到机会。

  当然,要促进消费,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百姓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创造安全消费环境,而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消费方式也是促进消费的良好途径之一。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常识。

  以淘宝服装尾货清仓的小打小闹为起点,发展成中国参与商家最多、平台竞争最激烈、消费总额最大的购物节庆,甚至成为观察中国消费潜力的风向标,“双十一”告诉我们,中国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关键在于怎样将其激活。而我们除了把“双十一”当做一个购物狂欢节,还应该从中理性体悟到市场的常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