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由大到强,“升级”蓄势待发

2015年11月09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每一个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都与把握机遇的要求内在一致,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也正是把握机遇、实现升级的过程

  102项关键技术,托起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着眼于高端制造业和高端价值链的创新,不仅将终结“10亿双袜子换1架飞机”的时代,更将开启崭新的市场,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正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窗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的机遇。

  正因如此,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机遇仍然在我,而内涵深刻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准确认识并把握这一内涵变化,对于认清“中国号”航船的前行方向,对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认识中国的“升级机遇”,也应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展开。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复苏,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代工模式”难以为继,中国正可减少对粗放式发展老路的依赖,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双重挤压”,中国正可减少对重复投资、人口红利等要素驱动的依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应对风险挑战、扩大发展利益。

  从国内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规模优势日益面临着“边际效用递减”的困境。一味扩大规模投资,虽然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说,今年前5个月,煤炭全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消化过剩产能依然任重道远,再靠规模快速扩张,就是用短期增长透支未来发展。在“规模优势”逐渐探底的地方,新的增长动力才会不断孕育,新的产业形态才会不断开拓。摒弃大干快上、强力刺激的老路,走出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新路,可谓正当其时。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为中国经济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有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尽管近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北京写字楼的空置率却持续走低,来自金融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写字楼需求占去65%,这背后是万众创业催生的旺盛需求。这个戏剧性的反差表明,升级的机遇已经初露峥嵘。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正在逐步发力。这都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从这个意义也可以理解,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实现升级换代的“惊人一跃”。用创新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用协调补足持续发展的短板、用绿色应对资源环境的约束、用开放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联动、用共享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每一个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都与把握机遇的要求内在一致,可以说,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也正是把握机遇、实现升级的过程。

  一个国家,只有抓住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踏准时代的鼓点、赢得发展的先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已经让世界见识了中国的“体量优势”;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以更多原创性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质量优势”。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困难当中有机遇 国企职工是财富    2016年05月13日
  • ·鲁宁:亚投行的挑战与机遇    2016年01月19日
  • ·时移势易,机遇依然在我    2015年11月05日
  • ·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中英携手前行    2015年10月22日
  • ·厘清机遇威胁 尤需客观理性    2015年09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