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教育局发布新闻称,到2020年,武汉中小学数量将比目前增加332所。这一次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显然是当下十三五规划语境中的规定动作。适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之时,人们很难不联想到此举是有关部门对未来学子增多趋势的未雨绸缪。
在城市化的历史征途中,武汉作为一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增加,或许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相应地,为了缓解入学难,学校数量的适时调整,也是一大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局部地方,事实上出现过中小学的拆并潮流。比如2005年出台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有关方面就曾在老城区拆并、整合53所一般中小学。彼时学校总体数目调减,可能是为了适应入学儿童减少的情况。
在过去那个历史周期中,一些学校的拆迁和消逝,显得太过轻率和决绝了。
每每看到一些名人回到阔别数十年甚至于半个世纪之久的母校访问,还能看到从前的校园在地球原来的位置上生机盎然,能看到幼时伙伴般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能看到小时候的学校教学楼完好无损,能有幸重新坐回学生时代的课桌,总觉得无比的羡慕。
是的,更多的普通人没有名人那样的荣幸,但对于母校的感情或许是没有差异的。说起来,我早已是属于没有母校的漂泊者了。小时候建在大队部旁边的大队小学和建在近处山岗上的简易初中,随着家乡的拆迁,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简直像是沧海桑田之变,甚至于我们对着已经面目全非的原址,想从那些楼盘、厂房中找寻一点点能够支撑记忆的残迹,已绝无可能。
后来就读的公社高中,有很长时间仅仅作为一所初中存在,哪怕原来的校园面貌变化很大,原来的老师早已退休,但有一段时间,仍是维系同学们思乡之情、同窗之谊的纽带。那时同学们回访母校频率很高,以母校为圆心的聚会次数也多。不料,前几年,这所最后的母校也在拆并热中变成了开发用地,学校彻底易址并入了另一所初中。或许是乡愁和同窗友谊的安放已经没有了着落,同学们走动也因此稀疏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母校无疑是又一个故乡,留住母校也是留住乡愁。如今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规划正在出炉,我们希望相关规划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千万别再出现前头建后头拆的尴尬。另外,学校规划布局调整或许确有必要,一些学校消逝是情非得已,但学校拆迁能否慢一点,学校拆并眼光能否放长远一点,实在需要拆掉的,能否在新校园的外形特征、校史沿革、历史遗物上,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的印痕?
(作者为武汉公务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