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官方也承认,货币政策传递到实体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是很顺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唯此才能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11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三条措施,包括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和风险防范。
而10月23日晚间,央行在宣布降准降息的同时,宣布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设置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从去年本轮首次降息开始,几乎每次降息都会将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一步。
在这一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紧接着再次就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进行部署,足以彰显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立场和决心。
碎步慢走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显著特点,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如今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用时二十多年。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央行始终坚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在2003年-2004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金融市场利率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有所扩大。
此后,受外汇储备积累过快、外汇占款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过多等因素制约,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转为运用数量型工具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所放缓。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所加快,直至目前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应该说,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环节。
随着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就有了基础条件,同时政策传导也就有了微观基础,货币政策调控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向价格型模式。
央行11月5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交易期限为7天,交易量100亿元,中标利率2.25%,接近年内利率区间底部。同日,Shibor利率全线下行。
市场普遍认为,央行连续四次实施规模仅100亿元的微量逆回购操作,是为了给资金充裕的金融系统提供一种利率指导。
事实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已经形成了以隔夜和7天回购以及Shibor为基准的一个利率体系,主要管理从隔夜到一年期这个时间段的利率。同时,目前中国的收益率曲线已较为完善,在固定收益产品等市场上应用和定价的功能日益明显。现在收益率曲线各个点上的交易都比过去密集,所以整个收益率曲线更加可靠。贷款基础利率(LPR)则是指导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定价的基准之一。
利率市场化之于企业部门的成效是显著的。银监会11月4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46%,比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到三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还在继续下降。
这组数据说明困扰实体经济部门多年的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尽管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要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则还需要改革不停步。正因如此,11月3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6条内容,其中就包括“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改革的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如此。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防范风险的警钟也要长鸣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