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品的质量与其高销量和好评率往往不成正比,好评和销量都是虚假买家通过虚假交易“刷”出来的。而昨日,20多家国内知名交易网络平台和130多位网店经营者共同签名承诺“诚信守法经营,不售假不刷单”,并倡议第三方交易平台发挥审核监管功能,建立健全交易规则。(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不只是即将来临的购物狂欢节“双11”,就在平时,网购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网店存在的严重刷单现象,就尤为值得人们关注与担忧。
对网购商品给予评价,本应该是消费者的自主行为,也正因为此,消费者的评价能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好评率高的商品,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差评率高的商品,消费者则会弃如敝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网络商家自然喜欢好评,反感恶评,这本来应该激励商家潜心做好质量,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以更好的服务换来消费者的好评。可正是因为好评率的重要性,由此滋生了虚假买家通过虚假交易进行“刷单”,好评与销量都可能通过这种虚假交易“刷”出来。
从记者的“卧底”经历来看,刷单已经变得产业化,甚至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如一个名叫“任务刷单群”的平台上居然约有3万多名成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看见庞大的市场需求;刷单行为也变得隐蔽化,为了避免被相关部门及购物网站发现并惩罚,刷单往往并不会密集进行,刷单员就如正常的消费者一样按照所有流程走完,还会多浏览几家店铺,多停留一些时间等等,显得更像是真正的消费者。虽然现在各大网上购物平台都有监控系统,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已成产业化的“刷单行业”也没闲着,他们会去努力规避购物网站的监控。
本有利于营造良好网购消费环境,可以由此规范商家行为的网购评价,变得不再真实,被一些商家玩弄于股掌,严重影响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也架空了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更会让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变得更赤裸裸,更有恃无恐。这也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让潜心做质量的商家无法生存,弄虚作假的不良商家却能一路绿灯,赚得盆满钵溢。
对于刷单行为,要能与时俱进,见招拆招,识破他们不断更新变换的花招、伎俩,这就需要购物网站负起自身职责,严厉打击刷单行为,而也需要鼓励消费者监督与举报。也不能只寄望于网站的自查自纠,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不仅要对不良商家予以追究相关责任,加大对“刷单产业”的查处及逐渐根除其存在,对于提供经营平台负有监管责任的电商、购物平台等,也要追究其连带责任。只有各方尽起各自责任,严格依法行事,实行社会共治,才有望树立与纯净良好的网购环境,才能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避免再被不良商家通过不正当手段“爆刷”权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