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再莽撞,俄罗斯是叙利亚问题精算师

2015年11月03日 08:15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没有人怀疑美国和海湾国家打击IS(伊斯兰国)的善意。但观察家们也知道,按照现在的美式反恐模式,要想剿灭IS也不可能。越反越恐虽不至于,但靠天上扔导弹,不可能肃清流寇式的IS。美国和其反恐联盟,目的也不单纯,除了反恐,还有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巴沙尔政权的目的。美欧等是巴沙尔政府的敌人不说,海湾盟国也都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叙利亚和伊朗等不共戴天。

  IS没有剿灭,叙利亚已国将不国。俄罗斯再次发挥战斗民族的个性,“不宣而战”开始打击IS。美欧和海湾国家发表宣言称俄罗斯是添乱、捣乱,甚至认为俄罗斯是帮助巴沙尔政府打击反对派--“叙利亚自由军”。

  依然是美俄博弈,还有伊斯兰教的宗教纷争,当然也是中东战略拉锯战...只不过美国和俄罗斯,海湾盟国和叙利亚,都以打击IS的名义将自己打扮成正义者。但正义者却不能抛却偏见拧成一股绳形成反恐合力,内中讽刺和玄机不言自明。说白了,打击IS不过是幌子,围绕叙利亚政局的搏杀才是正题。

  在打击IS的时机选择和成效上,俄罗斯的确略胜美国及其反恐盟友。俄罗斯在叙利亚政府军的帮助下,能够获得IS的有用情报,因而打击IS较有成效。相比之下,美国及其盟友在缺乏有效情报的情况下,打击效果就差了许多。更要者,俄罗斯打击IS一个多月,效果比盟国并不差。而且,“叙利亚自由军”也和俄罗斯有了接触,俄罗斯不仅帮了巴沙尔政府,也争取到了叙利亚的温和反对派。

  打击IS,美俄等未必真心实意,但是打得早不如打得巧。俄罗斯远比美国更狠也更有智慧,俄罗斯不禁打出了叙利亚局势的逆转,也打出了符合俄罗斯利益的连锁反应。

  一是俄罗斯倒逼美国改变空中打击策略。在打击IS上也不得不玩一两次真的,让中东和世界看一看美国的真功夫。22日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帮助下,突袭IS一处监狱解救69名将被IS处决的人质,1名美国军人死亡。虽然五角大楼声称美国在中东反恐的策略未变,但美国此举显然和空中打击发生了变化。27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将加大对IS的空中打击力度并准备派出地面部队参战。目的就是要抗衡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确的影响。简言之,没有俄罗斯参与打击IS,美国反恐态度不会改变,更不可能强化军事打击并准备出动地面部队。俄罗斯打击IS的倒逼效应,看来还是有“正能量”的--对于叙利亚、伊拉克尤其是那些备受IS煎熬的两国民众。

  二是俄罗斯打出了破解叙利亚难题的新局。俄罗斯开始和叙利亚反对派接触,并逐渐改变立场,美国同意将支持叙利亚的伊朗纳入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多边会谈中。俄罗斯在妥协,美国也被迫妥协,从而形成了中东战略形势的新平衡。尤其在叙利亚问题上,本周五在维也纳举行的多边会谈,除了美俄沙特和土耳其,又多了伊朗的身影--巴沙尔政府又多了一个盟友,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一方的力量在增强。这一多边谈判是俄罗斯打出来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

  三是俄罗斯是胜者。俄罗斯平衡了中东力量,在伊朗和叙利亚心中的“老大”地位更加稳固。此外,俄罗斯也做了妥协,和“叙利亚自由军”有了接触。不仅俄罗斯的反恐成果反超美国领导的反恐同盟,而且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表现出更开放的态度,不像美国那般党同伐异。更重要的是,不管叙利亚政局如何演变,俄罗斯都能保证在叙利亚的长久利益--起码从目前的逻辑看是如此。

  四是美国进退失据,缺乏灵活性。美国邀请伊朗参与反恐和叙利亚多边谈判,也许是基于伊核问题达成协议的回馈,也许是依靠伊朗更能取得反恐进展,更可能是对受困于中东反恐的无奈妥协...不管如何,美国的反恐战略和伊拉克政策都进退失据。伊朗未必认为是美国善意,反而认为美国离不开自己;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因为伊核多边谈判,已经对美国充满怨气。美国同意伊朗参加叙利亚多边谈判,对美国不仅是埋怨恐怕还有失望。美国的逊尼派盟国还会全心全意支持美国的中东战略吗?

  俄罗斯总是给人莽撞的印象,但在叙利亚问题上却是战略精算师,美国却显得疲于应付。这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调整后轻视中东的节奏吗?总之,美国的中东敌人还是敌人(叙利亚),和解了也不是朋友(伊朗),铁杆盟友却充满怨恨(以色列、沙特),曾经的朋友却异化为敌人(埃及)。中东反恐和叙利亚问题是面镜子,映照出俄罗斯的得意与美国的尴尬。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土恐袭事件是叙利亚危机的外溢    2016年06月30日
  • ·叙利亚停火和谈不乐观    2016年02月15日
  • ·叙利亚和谈前景不乐观    2016年02月01日
  • ·化解叙利亚危机的良好开端    2015年02月05日
  • ·叙利亚内部改革是否可期    2014年10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