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栋五层的仿“国会大厦”建筑,这几天在网上热传,因为是企业行为,因花费巨大,一直没有装修,市民连喊“可惜”;如果是政府投资,百姓就会骂娘了。问题是这么一栋烂尾中的欧式建筑,矗立在武汉,市民却只喊“可惜”,而不是感叹“别扭”,这实在是中国建筑的一大巨痛。这么一栋了无新意的欧式建筑,可以矗立在武汉,也可以矗立在从三亚到漠河的任何地方,谁都不觉得它别扭,实在是因为它们已经和谐地融入从南到北的所有城市了。我以为,这才是“可惜”之外,该称之为“丑陋”的地方。
新闻只称其“仿‘国会大厦’”,仿谁的“国会”?居然没说。但却丝毫不影响国人的理解,仿佛谁都知道,它仿的是哪国的“国会大厦”。因为这“国会大厦”实在太有特点了,无须用国别加以界定。纳闷的是,明明是美国的风格,怎么就适合武汉了呢?而且,类似风格的建筑到处都有,我所在的浙江台州就有,而且还不止一栋。用“中国的圆顶建筑”百度一下,会呈现无数无尽的图片,大同小异的圆顶建筑,简直比欧式建筑更像欧式建筑,但它们偏偏就林立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谁都不觉得有什么不适。
就建筑说建筑,它们不仅不丑陋,而且还富丽堂皇、宏大壮观,但那是在美国看到的感觉。即便在美国,也不是到处都能看到的。说到建筑之美,它应该美在与环境的协调,与人文的融洽,与历史的衔接;至少它也该讲究物以稀为贵。当然,仅就环境的协调而言,矗立在神州大地的“国会大厦”们,已经和周边的楼群融为一体了;再就人文的融洽而言,西装、西餐和洋名号的店铺,已为“国会大厦”们提供妥帖的文化底色了;即使从历史的角度看,近半个世纪的“西化城建热”……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主流风格了:正因如此,它们不仅不美,反而有些丑陋了。
这得说到“乡愁”,说到要“记得住乡愁”。我祖籍安徽,父母60年前移居浙江的时候,应该留有家乡的样子,他们到了晚年,常常会念叨老家。他们是有乡愁的,在他们的乡愁中,很可能会有“徽派建筑”的成份。我出生在浙江,半个世纪前青砖黑瓦的老房子,依稀留在我的脑海里,只是拆得所存无几了。我有乡愁吗?似乎不多。我的孩子呢?孩子的孩子呢?还能有乡愁吗?他们现在无论到了无论哪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样的街道、一样的楼群,恐怕只会“却认并州是故乡”了,怎么可能还有“乡愁”?“乡愁”成了奢侈品,听到“记得住乡愁”的时候,曾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乡愁”恐怕是离不开旧居的,到了不同的居所,才会产生对自己旧居的怀念,否则,这“乡愁”是不完整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据说有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如今似乎只剩下欧派了。穿衣服忌讳“撞衫”,搞建筑不忌讳“撞楼”吗?丑陋言者,说的就是千城一面、万楼一态的撞车也。如此说来,武汉“国会大厦”岂非丑陋了整个中国建筑?
“乡愁”是美的,找不到“乡愁”的建筑当然不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