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首都”的启示:不要在方方面面都做“老大”

2015年02月12日 15: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吴黎明 

  这两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为坊间热点。在笔者看来,世界上一些迷你首都的发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时候学地理,对西德首都波恩很向往,猜想其必是富庶繁华,因为那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的首都。但后来驻欧工作时,波恩的“迷你”程度让我大吃一惊——从科隆驱车往南大约30公里就到了波恩,市中心没有高楼大厦,街道狭小,但清新、宁静,似乎时间都变慢了。波恩总人口只有30万左右,与国内一些县城差不多。感觉上,与恢宏的科隆相比,波恩更像是其卫星城。

  然而,就是这个小城,从1949年到1990年一直是联邦德国(西德)的首都。两德统一后,德国决定迁都柏林,先搬议会再搬政府机构,但波恩直到1999年仍是政府所在地。当前,波恩还驻有国防部等6个联邦部门,一些政府部门在此仍有办事机构。换句话说,波恩依然还是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

  小城当首都,肯定有其道理。在风景如画的莱茵河畔,前总统官邸、前总理官邸、前国会大厦和政府部门集中排布在一起。在政府区溜达,望着莱茵流水,心里亦豁然开朗——其实,政府、国会等国家机构加起来不是想象的那么多,从建筑容量来说,小城完全可以容纳;从行政管理效率来说,迷你首都也能干大事业,战后德国经济再崛起亦说明,波恩的操盘指挥一点都没问题。

  波恩一直定位分明。位于大鲁尔区内,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工商业城市,其反倒不发展工业。当首都时,波恩专注其行政功能。1990年代迁都后,波恩迅速调整定位,转为重点发展服务、科研和通讯领域。比如,将13个联合国机构引入前政府区“填空”,将前国会大厦改为波恩国际会议中心。另外,德国电信、德国邮政两大企业总部和著名的德国之声电台也设在前政府区内。波恩的转型是成功的,没有因迁都而沦落,统计显示,它是北威州失业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如果说波恩还算是个城市,当我第一次到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个乡村小镇。听当地同事说,他经常在住所门外放些食物,好让偶尔光临的袋鼠不至于失望而归。

  原来,堪培拉本就是一块不毛之地。上世纪初,为定都问题,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争执不下,最终只好“折中”——在两个城市之间选有山有水的空地建立新首都。如今看来,这个闹着玩似的决定也没耽误国事,并未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窘况。

  有一个反例,是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由于航班稀少,我从旧都仰光驱车赶往内比都,到后来路边全是森林荒地,漆黑的夜里看不到四周有一丝灯火。虽然内比都要比仰光大很多,但这里没有人气,从新建的大金塔上瞭望,四周全是农田。政府将新都分为政府区、住宅区、宾馆区、商业区、餐饮区,但互相割裂,相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最要命的是还没有公交车。

  缅甸迁都是一个突然而“任性”的决定,主要从政治与发展战略角度做出的。但快十年了,内比都的社会功能远未形成,开发带动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记得我们去机场走错道,连个问路的人都难找到。

  其实,首都不在于大与小,而在于如何把首都行政功能做好做足。我们要改变大而全的思路,不要认为首都在方方面面都要做“老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