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屠呦呦获奖是一针醒脑剂

2015年10月30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白剑峰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只要能治病救人,何必争孰高孰低?惟有彼此欣赏、互相启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举国振奋。然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中西医之间的辩论。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是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可;也有人认为,青蒿素虽然源于中医的启示,但与中医无关,中医不必用诺奖为自己“贴金”。

  青蒿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相去甚远。青蒿是中药,青蒿素是西药。但是,从青蒿到青蒿素,是一条血脉相连、无法割断的创新链。屠呦呦团队既吸收了中医的精华,也运用了西医的智慧。客观地说,青蒿素是中西医融合的产物。就像一首古词中所言:“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青蒿素就像这个泥娃娃,中医里有西医,西医里有中医,岂能分清彼此?因此,屠呦呦获诺奖,既不单纯是中医的胜利,也不单纯是西医的胜利,而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奖,值得中医骄傲,也值得西医喝彩。

  其实,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并非始于今日,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尽管如此,中医和西医依然各行其道,各有各的“粉丝”,谁也无法独霸天下。这说明,中医与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同属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中医与西医,如同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一个从南坡上,一个从北坡上,山脚分手,山顶相遇,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南坡与北坡,地理环境不同,攀登方法也不同。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能到达顶峰就行,不必遵循一样的规矩。同为登山者,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本应彼此欣赏,彼此鼓励。同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虽然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式迥异,但终极目标都是维护人类健康,何必相互排斥呢?

  一部人类医学发展史,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汇聚了不同的医学支流,最终百川归海。无论中医西医,都不应自我封闭,更不应排除异己。一个僵化封闭的医学体系,是没有出路的。有人说,中医是落后的医学。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医始终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就是中医生生不息的根源。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影像技术,都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例证。同样,西医也从中医里汲取营养。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就是源于中医的启示。近年来,西医提出的整合医学、个性化治疗等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不谋而合。可以预见,中西医融合必将成为医学发展新趋势。当今,虽然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的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可以成为未来医学的“灵感库”。只有中西医融合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医学奇迹。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故乡在哪里,襄阳和南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清代顾嘉衡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同理,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只要能治病救人,何必争孰高孰低?惟有彼此欣赏、互相启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一针醒脑剂,有助于让国人走出中西医之争的误区,成为未来新医学的探索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屠呦呦何以“被致辞”    2015年12月15日
  • ·伪造的屠呦呦“致辞”何以盛行    2015年12月15日
  • ·第二个“屠呦呦”何时到来?    2015年10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