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善心离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2015年10月22日 07:54   来源:法制日报   舒锐

  不得不说,男子为了医治女友,出此下策、编织谎言、蓄意炒作,其不诚信行为不仅让人们的善心备感受伤,更触及了法律。

  安徽省利辛县“女子救小女孩被狗咬重伤”一事被媒体报道后,一周内当事人已收到八十余万元捐款,但随着媒体对事件诸多细节追问,真相终于被逼出了水面。10月20日,受伤女子的男友张宏宇亲口承认,他对媒体撒了谎,所谓救女童一事,完全是他编造的(10月21日《京华时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的惨状着实让人同情。即便女子并非救人被咬伤,也会有不少人愿意慷慨解囊。但多数人选择捐款恐怕是出于男子所编织并渲染的那个故事。故事中,男子称,女友为了救助陌生女童被咬伤,而女童家人和狗主人却至今未露面,警方也迟迟不立案。这势必让公众产生了感动、同情、愤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愫,进而选择捐助。

  不得不说,男子为了医治女友,出此下策、编织谎言、蓄意炒作,其不诚信行为不仅让人们的善心备感受伤,更触及了法律。在民事法律上,这是民事欺诈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捐款行为并非绝对无效,而将被视为可撤销的赠与行为,也即捐款者获得了法定撤销权,可以要求返还捐款。

  而另一方面,民事欺诈与刑事上的诈骗罪也是相通的,民事欺诈如果严重到符合诈骗罪所有犯罪构成要件则将被认定为诈骗罪。诈骗罪指的是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此罪须具备“存在欺骗行为、对方产生了认识错误、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诈骗数额较大”六个必备要件。

  结合新闻报道情况,男子的确存在欺骗行为,让捐款者产生了对相关情况的错误认识,并在客观上进行了捐款,捐款进一步凝聚成巨款。目前,该事件离诈骗罪仅有一步之遥,这就是还须证明捐款者是因为那个骗局才实施捐款,而并非仅因女子被咬就施以帮助。

  可以说,对于这起案件的定性,捐助者的主观态度显得异常重要。如果捐助者纷纷作证,正是因为受骗才捐款,那么,该名男子很可能需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男子被追究刑罚,对于无辜的受重伤女友显然是火上浇油,这将使各方陷入两难的情法纠结。而如果男子坚持认为大家的捐助是应该的,仍然心安理得地使用这笔善款,哪怕仅用于支付医疗费,也将让善心备受煎熬。

  可见,对于该起事件,有必要在法律范围内,梳理出一套方案,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与感受,实现情法兼容,让善心得到尊重。为今之计,男子须更诚恳地认错道歉,拿出实际行动,对外公开承诺捐助者可以随时要求退款。如果确实有人提出退款要求,也须严格落实退款事宜,尽最大可能获取捐款者谅解。

  笔者由此想到了1935年美国纽约一位老太太偷面包喂养孙儿的故事,法官只得将之认定为盗窃行为,依法作出罚金处罚。这时,旁听的市长主动站起来倡议旁听公民与自己一起为老太太捐款以缴纳罚金,市长为倡议提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理由: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事实上,在这一事件中,从某种程度也正是社会保障机制有所不足,导致了男子为了救助女友选择铤而走险。正是众多无私捐款者的善良弥补了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期望捐助者能够意识到,虽然男子虚构了情节,但女子的确也需要救助,自己的善行并不会因他人的欺骗而遭遇任何贬损,在事件后续处理中依然秉持最大善意。明知他人有错却慈悲如昔,这种宽容与悲悯也是最崇高的人性情怀。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