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用“国外疯狂抢购”证明“消费潜力较大”

2015年10月20日 09:41   来源:中国江苏网   郭元鹏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举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中国经济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个时期最可能的运行态势。在谈到中国经济支撑力的时候,他说:最近在网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到国外疯狂抢购,而且十一黄金周旅游都很火爆,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消费潜力是比较大的。

  (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原本对于新闻发言人的经济态势分析还是很赞同的。对于今后中国经济都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也是有信心的。可是,用“国外疯狂抢购”来证明“消费潜力较大”显然是不合适的,更是不科学的。

  的确,眼下出现了“国外疯狂抢购”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消费潜力较大”。到国外购物的人有多少是平头百姓?

  一方面,这多是豪华旅游,多是豪华消费。一如,人家的人头马和XO、真皮包,自己都舍不得用,也要卖给中国人一样。这种贫富差距造成的奢华购物,本身就是不健康的。而且能够如此疯狂奢靡的人有几个?无非又是那些“政策允许先富起来”的群体而已。

  另一方面,国外的疯狂抢购里,还有腐败消费行为。一些官员在被查处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的家里是豪华的不能再豪华了,家里几乎找不到“中国制造”,就连一枚口红,一盒香烟,一个马桶都书写着洋文。这样的“消费潜力较大”是普通百姓可以有的吗?是普通百姓能消费的吗?

  再一方面,我们即使抛弃豪华奢靡消费,国外腐败消费不说。那么,能够到国外去疯狂抢购的人能有多少?固然,这个群体里也有普通岗位上的人群,可是这些人也都不是多么普通的人,要么是企业的高管,要么是收入颇丰的商人,最不起眼的也会是那些金领们。试问,一个月才2000多元的县城里的工人,能有能力去国外任性吗?

  再说了,到国外疯狂抢购也并非完全就能证明很有钱。一些百姓也去抢购,他们抢购的是奶粉之类的生活用品,为的是让宝宝健康。有时候还为的是多省几个钱,比如苹果手机,在国外和国内价格悬殊巨大。你能因为他们到国外疯狂抢购就说“消费潜力较大”吗?这种抢购实际上是为了精打细算的省钱过日子。

  “国外疯狂抢购”其实是一种忧伤。这里有商品质量的问题,有腐败消费的问题,有有钱任性的问题,也有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层层加价到天价的问题。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令人叹息的忧伤。而且,即使“国外疯狂购物”真的能够证明“消费潜力较大”,问题是,这些“国外潜力”也未必就能转化为“国内潜力”。那些有钱的主儿,愿意在国内消费吗?

  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潜力。消费潜力需要让普通的百姓都有潜力,就如我这样的事业单位人员,一个月工资刚刚2000元,能有多大的潜力可以让你们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谁要为国人海外抢购“雪耻”    2016年02月18日
  • ·抢购不要抢公平 砍单不要砍信誉    2015年12月07日
  • ·抢购日货与抵制日货都是亚健康    2015年08月24日
  • ·仪征市民抢水 国民安全感缺失    2013年05月14日
  • ·赴日抢购马桶盖说明了什么    2015年0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