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年抢购的盐还没吃完,又开始抢天然气

2013年03月29日 0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枫逸

  “天然气4月要大幅涨价”的传闻在山东迅速发酵,多地出现排队抢气的局面,聊城一家燃气公司的大门被挤坏,青岛一家燃气公司的排号机被点瘫。国家发改委和省市物价部门纷纷辟谣:天然气涨价事关民生,必须事先听证,不会突然涨价,市民不必扎堆购气。(《齐鲁晚报》3月27日)

  近日有消息称,下月起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每立方或涨1元。尽管相关部门和燃气公司纷纷辟谣,依然阻挡不了多地民众的抢购浪潮。在陕西西安,甚至有大妈带着速效救心丸排队抢购,更有人一次买气上千立方。

  冷静分析,涨价传闻本身就站不住脚。首先,居民天然气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调价幅度理应慎之又慎,不可能突然上涨1元之多;其次,涨价必须经过很多法律程序,进行成本调查审核,召开听证会等,至少也需要几个月。然而,面对这个荒诞的涨价传闻,部分民众却在有关方面已明确否认的情况下依然抢购,这值得深思。

  一方面,轻信传闻折射出公众对于涨价的焦虑。在工资跑不过CPI的当下,涨价已然成为公众不能承受之重。许多人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式,所有产品都是要涨价的,只是早涨晚涨的问题。一旦有涨价的风声,就会立即触动那根未“涨”绸缪的神经,“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先抢来再说。于是,从汽油、电力,到食盐、食用油,几乎每一次涨价传闻,都会在百姓中刮起抢购之风。

  同时,不相信官方声音,说明价格调整的失范,已严重透支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近年来,人们见了太多先辟谣后涨价的大忽悠。比如,2009年社会普遍预测成品油价格可能在这一年的5月28日凌晨上调,相关负责人27日对此辟谣,称近期成品油价格不会上调。然而,5月31日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有关部门就宣布从6月1日起上调油价,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怎不让公众怀疑,如今否认天然气调价又是一次“稳军计”?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我国《价格法》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但在现实中,成本核算缺乏公开透明,“听证帝”横空出世,听证会沦为“听涨会”等怪现状,让公众渐渐对于“听证”二字失去信心。更有甚者,2010年甘肃兰州在没有举行听证会、只开了个座谈会的情况下,就宣布上调天然气供热价格,涨幅近30%。当听证制度成为有关部门任意揉捏的橡皮泥,当公众的民意诉求可以“被听证”,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天然气涨价传闻即使拿到听证会上也是“一致通过”。

  种种抢购浪潮,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给抢购者自己带来了负担。前年抢的盐还没吃完,许多人又要面临抢气给今后搬家、租售房屋、气表损坏时可能带来的麻烦。要想公众不再被涨价传闻牵着鼻子走,有关部门除了及时回应传闻,做好政策解释外,更要从民生出发切实稳定物价,纾解公众焦虑;完善听证制度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重塑公众信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谁要为国人海外抢购“雪耻”    2016年02月18日
  • ·抢购不要抢公平 砍单不要砍信誉    2015年12月07日
  • ·抢购日货与抵制日货都是亚健康    2015年08月24日
  • ·仪征市民抢水 国民安全感缺失    2013年05月14日
  • ·赴日抢购马桶盖说明了什么    2015年0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