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GDP增速“破7”

2015年10月20日 07:11   来源:京华时报   井桥夕

  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发挥好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我们才能成功驾驭中国经济航船,扬帆天际、行稳致远。

  各方瞩目下,三季度经济数据终于出炉,其中GDP增速6.9%,是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7%。数据总体来看稳中有进、喜忧参半。稳的是,GDP与CPI等主要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的态势没有变;忧的是,进出口等指标,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都有所下滑,PMI再次位于临界值下方。对此,我们在保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同时,也要承认下行压力,相关政策该出手时就出手。

  解读宏观经济数据,看“形”也要看“势”。一些指标回落的事实必须重视,但是波动的幅度有所缩小,经济筑底的迹象也越发明显。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有快有

  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认识到这个辩证层面,我们才能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适当提高容忍度而非重蹈覆辙,未雨绸缪而非自乱阵脚,抓住四季度机遇,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承诺。

  降准、降息,业界关注的政策焦点,在数据发布后又被重点讨论。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我们的货币政策整体上不算宽松并留有余地,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便对货币供应量增速预留了“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的注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中企业对信贷的需求明显,物价水平也处于可控区间,“双降”具备现实基础。

  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新增GDP主要由新增工资、利润、利息、折旧构成。从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GDP与工资、折旧的增幅基本上一致,那么影响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就在于银行利息,也即资金成本高低。事实上,不少企业的利息负担都在两位数以上,压抑着创新、创业的良性运转,非常渴望迅即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信贷产品流入股市金融体系,在信托机构之间转圈圈。

  与此同时,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大多以宽松为主,美联储的加息预期降温、量化宽松继续,这些都为“双降”提供了外部借鉴。因此,我们不搞量化宽松,也要善于运用货币的杠杆作用与润滑功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增加就业与可支配收入。

  “双降”不等于大水漫灌,仍要强调精准施策。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畅通,疏浚这一渠道需要相关金融机构的配合,运用经济手段将货币输送到基础产业,为稳增长、防风险奠定坚实的实业基础。财政政策也要有所作为,配合货币政策,该投的项目必须抓紧上,为官不为、让宝贵资金趴在账上打呼噜,必须严肃问责。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发挥好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我们才能成功驾驭中国经济航船,扬帆天际、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