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跌”停牌的公司如何复牌有讲究

2015年10月19日 10:21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近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频出意外,不少公司更是“无””选择终止。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10月份以来,已有26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据悉,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停牌、且尚未复牌的上市公司仍有430家左右,其中,以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停牌的有278家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停牌的企业中,7~9月停牌且至今未复牌的多达249家。毫无疑问,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应对股市急速下跌而采取的躲避手段。

  而随着股市逐步趋向稳定,这些“躲跌”的公司,特别是以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停牌的公司,也面临着如何复牌的问题。要知道,拖了这么长时间不复牌,如果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是会对公司的市场形象产生严重影响的。要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凡是重组失败的公司,复牌后都会出现持续下跌现象。更何况,此次停牌是为了“躲跌”,本身就存在“补跌”的因素。如果再“重组”失败,那么,下跌的压力将更大,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也会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在股市急速下跌中采取“躲跌”措施的公司,应当都不是抗风险能力很强、承受各种压力很强的公司。也就是说,“躲跌”对这些公司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是,“躲跌”之后如何避免遭受严重“补跌”和“重组”失败带来的严重下跌,也是颇有讲究的。

  很显然,凡是以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躲跌”而停牌的公司,如果复牌的理由仅仅是一句暂停重组或终止重组,持续下跌就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在这样的持续下跌中,投资者利益受损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关键在于,由于“躲跌”而停牌的企业太多,涉及面太广,如果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复牌,对市场是会产生冲击的,对投资者是会造成伤害的,对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以及对监管层的信任也是会产生影响的。

  比较尴尬的是,如果不让这些企业复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法律依据。但是,对复牌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能不考虑的。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如果有重组基础和条件的企业,还是应当努力重组成功,避免给投资者产生伤害;如果重组不具备条件,但是,却能在暂停或终止重组时,释放一些利好,也是可以的。至少,可以减轻复牌后下跌的压力,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如果既没有重组条件,也没有重大利好的企业,则就需要在复牌的理由以及重组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认真研究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一些能够让投资者相信的理由和原因,以缓解“躲跌”停牌留下的后遗症,减少投资者损失。

  由于此次“躲跌”停牌的企业过多,而多数企业也在股市出现平稳后,及时选择了复牌。尽管也出现“补跌”现象,但在强力救市的条件下,“补跌”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有的还在市场整体趋稳后,出现了上涨,给投资者弥补了“补跌”的损失。更重要的,一些“躲跌而停牌的公司,还在复牌后释放了许多利好,与投资者一道,共同维护企业的市场形象。

  而目前等待复牌,但又拖得时间过长的“躲跌“企业来说,显然复牌的理由更加重要。因此,对监管层来说,也要面对已经出现的复杂局面,在同意“躲跌”停牌公司复牌问题上,更好地把关,更好地加强监管。必须注意,尽管市场出现了平稳向上的良好迹象,市场的人气正在恢复,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在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讲,市场稳定向上的基础尚不厚实,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美联储加息等方面的问题,仍在负面上影响着市场。如果这些“躲跌”公司再没有一些好的复牌理由,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利于市场保持稳定格局的。所以,在公司申请复牌时,必须要求公司拿出更多充足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以缓解投资者的心理压力,减少公司的下跌空间,减轻投资者损失。如果理由选择得好,且能适度释放一些利好消息,加上市场整体向上,还有可能避免下跌。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