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圆梦计划”助产业和工人同升级

2015年10月19日 07:25   来源:广州日报   唐金凤

  一天一块钱,轻松读大学,还可上北大,这不是传说,这是广东“圆梦计划”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的福利。媒体报道称,自2010年“圆梦计划”首开全国先河启动以来,5年来规模一直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经为广东培训了5万名新生代产业工人。

  旨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成长成才的“圆梦计划”,说白了就是免费读大学——入围计划的工人只要交少许材料费,学费等费用均由各级圆梦办统筹解决。从实践效果看,“圆梦计划”称得上是一个有远见、有洞识、能切实解决实际之需的好计划。譬如,不少产业工人已成长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中层管理人才,也有人通过自主或结伴创业成了小老板。对于这2000万在粤务工青年来说,“圆梦计划”的价值和地位,并不啻于改变命运的高考。

  “圆梦计划”最为受惠的就是一线产业工人。众所周知,一线工人中不少来自农村,相对贫瘠的文化土壤和稀缺的教育资源,都让他们在知识文化获取方面天然具有劣势,不少人有读书成才的抱负,却没有底子,在中高考PK中败下阵后,只能进城务工。来到机器轰鸣的流水线后,不少人心里依然埋藏着“继续读书”的梦想种子,而“圆梦计划”正好给他们开启了一扇窗户。作为用工大省、青年大省,广东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而“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超过2000万人,对于他们每一个人而言,“圆梦计划”都是一个机会,一个选择。多少人的命运因其改变,麻雀变凤凰,打拼者变巨商,故“圆梦计划”值得更多掌声。

  当然,“圆梦计划”的更大现实意义在于,它为企业的不少岗位提供了素质更高、匹配更精准的人才,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正如计划推出时所提出的那样,“圆梦计划”可助推“广东制造”走向“广东创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众所周知,很多产业实施都离不开一线工人,而他们的素质与创新能力,又往往跟整个企业、产业的创新能力挂钩。按理讲,要提高产业效率,最好在产业全链条都配备高素质人才,但囿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一些工种太过辛苦吸引不到高学历人才,所以总有一些岗位需要甘愿在一线生产的进城务工者,他们不缺扎实的生产经验和操作能力,通过“圆梦计划”提升技术素养,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生产效率的提升。

  此外,“圆梦计划”也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储备人才。可能有人觉得,“圆梦计划”的很多学员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且大多来自农村,资金上不占优势,创业怕是处处受阻。须明确的是,学员在“半工半读”时并不适合创业,但毕业后却很适合走创业之道——他们一方面更接地气,能够站在别人角度上看待问题;另一方面有责任心,有上进的追求,有不服输的精神,恰好具备了成功创业者的诸多气质。

  所以,在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海龟、高知等人身上时,有关部门不妨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圆梦计划”学员创业,尤其在众人都看好农村电商成为下一个风口的当下,指不定下一个马云就藏在“圆梦计划”里。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