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应仅仅是责任、义务,更应是一种文化。只有当慈善变成轻松愉快、见怪不怪的事,才能回归其帮助善心传播的本来作用
前些天,美国旧金山上演了感动世界的一幕。5岁的白血病患者迈尔斯在慈善组织“圆梦基金”帮助下,实现了变身蝙蝠侠、拯救城市的愿望。上至市长、下至普通市民都在为这位“蝙蝠侠”客串龙套,营造“大英雄”的氛围,甚至总统奥巴马也从白宫发来视频,为小迈尔斯打气。
这并不是“圆梦基金”第一次帮助绝症儿童圆梦,他们每年策划的类似活动超过300场。不过,在北美当地,这种“圆梦”并非没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圆梦基金”固然帮人圆梦,但策划痕迹过重,一些名人、机构也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带有“搭车宣传”的功利目的。也有一些“圆梦”的患儿在“梦醒”后,会觉得自尊心受伤,甚至受骗。
相比而言,北美许多热衷慈善的人士,更青睐那些“不声不响”的活动。今年1月18日,温哥华市中心举办了一场规模很小的慈善筹款,帮助9岁脑癌患儿克里斯蒂安圆梦——和家人一起去迪斯尼乐园,参与活动的许多组织、个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和声势浩大的“圆梦基金”相比,不声不响的“儿童愿望基金会”每年帮助1000名患儿圆梦,相当于“圆梦基金”三倍有余;和3年前才开始的“圆梦基金”不同,“儿童愿望基金会”的患儿圆梦计划,迄今已延续29年。
还有些公益圆梦,完全由热心个人独立操办。今年5月,身患绝症的英国男孩奥利弗·伯顿的父母,给英国全国儿童肿瘤与白血病信托协会写信,称儿子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白金汉宫,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起喝下午茶。信托协会致信白金汉宫但被婉拒,后来却得到著名音乐剧演员、曾在剧中扮演女王的海伦·米伦夫人帮助。她化装成女王,把剧院后台扮成王宫,请朋友演王室管家,让爱犬客串王室宫廷犬,并以女王的名义敕封奥利弗为“爵士”。
对于自然接受慈善理念的人们来说,“富豪慈善晚宴”、“全城参与慈善”等行为都属于“炫耀式慈善”。甚至在某些国家还加以限制。加拿大就不允许商业企业、品牌直接从事慈善活动,企业家只有通过另设非营利机构才能发起慈善行为,其管理、监督模式,和普通人建立的慈善机构并无两样;公开举办的大型慈善晚会、晚宴、义演等,只能由官方或民间慈善组织牵头举办,而不许商业“冠名”,企业、品牌可以捐赠,但不能利用捐赠行为进行商业宣传,更不能在品牌中宣称“××慈善工程专用”等。
加拿大民调机构Sensus曾做过调查,被访问的165名净资产总额超过1000万加元的富豪,年慈善捐款超过10万的占50%以上,超过100万的占5%。然而加拿大并没有所谓的“富豪慈善榜”,道理很简单,人们认为慈善捐款是量力而行的事,富豪捐得多是应该的,其捐款所占收入比重,未必就比热心慈善的穷人更大。
慈善不应仅仅是责任、义务,更应是一种文化。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学社会实践课都有“进行一次慈善募捐”的项目,许多家长也把带孩子参加慈善活动,当作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这里捐款,不会有摊牌、攀比、强拉硬拽,您捐一块钱,人家也会报以微笑;您即使不捐,人家也绝对会给予默默的理解。只有当慈善变成轻松愉快、见怪不怪的事,才能回归其帮助善心传播的本来作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