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敢啃“硬骨头”,市场才能有“肉”吃

2015年10月16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安传香

  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有个“五个一工程”,囊括了各文艺门类中的精华;简政放权进程中也有个“五个一”,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硬骨头”,刚由政府部门合力攻克。

  自2015年10月1日起,“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以后,市场主体在注册登记时,将享受“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照一码、一网互联、一照通用”的“五个一”便利服务,再也不用受拖沓冗长、材料繁杂、费时费力的“冤枉累”。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一照一码”后,企业全部注册时间可缩短到3天,有的甚至“立等可取”。这对于每年几百万新增市场主体来讲,带来的时间价值、就业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都将是巨大的。

  结果是美好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涉及多部门职能,部门利益协调起来难度较大,这“五个一”的到来殊为不易。我们能看到的是:自去年3月1日起,国务院陆续发布多项通知、意见,李克强总理在多个会议、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多地率先试点,注册资本金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等多项措施先后实行……而在看不见的时空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回合的利益交锋,多少场次的部门磋商,多少辗转碰壁,多少协同整合。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商事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突破口”之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攻坚战”……如此链锁之下,“五个一”的市场含金量可想而知。它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缩短了办证流程,还实现了行政管理模式的逆转,由过去的“重审批轻监管”变为“轻审批重监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让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不仅有利于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还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条件,为建立企业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提供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多部门、多证件、多环节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过去那些不合理但又被人为固化了的机制、做法,有助于各部门加快实现步调的统一、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管得多、管得细、管得杂、管得死等问题,让市场主体吃到更多“肉”以强身健体,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说到底,我们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不是单纯追求“闪电办事速度”,而是着眼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培植更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制度土壤。正如总理所说,“我们不仅要降低创业门槛,让企业‘生’出来,还要避免形成‘僵尸企业’,要扶持它们,让它们活下来、活得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全面推行说明,政府敢啃“硬骨头”,市场才能有“肉”吃。宏伟蓝图的价值,不在头脑里,不在方案里,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唯有实践,才能分辨华丽的秕谷与饱满的种子,才能创造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让创业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接下来,对各地各部门来说,要用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过渡期,全方位沟通,充分磨合,加紧相关措施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跟进;对市场主体来说,请记住一句话:“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悬崖村”的转机归功于谁?    2016年05月27日
  • ·啃硬骨头是个细致活儿    2016年01月12日
  • ·扫清环评乱象须啃“硬骨头”    2015年03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