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留住乡村的“精气神”

2015年10月09日 09:51   来源:人民日报   张 昱

    依山而立的村庄,满目葱绿的山野,荷锄而归的农夫,清晨袅袅的炊烟——这是旅行者镜头里让人向往的中国乡村风景。然而现在,许多村庄的“生气”正渐渐失去。2011年,当我作为大学生村官走进安徽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与儿时记忆里“热闹”形成极大反差的“空荡”。

  入村第一天傍晚,在村里转悠,迷了路,直到天黑也没找到住处,没找到一个问路的人。站在漆黑巷子里,我的心里很“空”——农村,就这样失落了?

  “花阿姨”黄菊花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村民。她是村里种植大户,100亩的山茶收入,勉强维持一家四口的温饱,更多的生活需求,得靠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儿子。这也是村里大部分家庭的现状。“种田不挣钱,种田不如去打工”,是我在村里最常听到的答案。那时候我在想:或许,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空心化”不可避免?

  不过,时间过去4年,让我有新的发现。城镇化绝不是农村“空心化”的必然因素。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的“精气神”,非但不应抽离,更应该、也能够得到强化。

  造成农村空心化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村民尤其是农村新一代,觉得传统农业既少“钱途”又无前途,不愿干;二是认为城乡教育文化资源落差太大,为了下一代,明知城市生活不易也拼命往里挤。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得靠顶层设计。不过,基层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看上去“虚拟”的网络,正在把满满的希望填充进有些凋敝的村庄。

  是啊,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丢失了既有的形态,失去了固有的文化,甚至没有了传统的产品,这样的乡村,“乡愁”何在,“灵魂”何在?

  2013年,我们在微博与淘宝上注册“村官菜园”,尝试用互联网推介当地特产笋干、茶叶、萝卜、蜂蜜等。从村民手中收购优质农产品,统一设计包装,电商销售,打开市场,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种植甜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少劳力大效用”的可能性,吸引了南屏及周边村庄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借助市场力量,助推传统农业的传承和升级,保留住乡村最为宝贵的生态和传统有机生产模式。

  村里的下一代,是构筑未来农村的底色,是中国乡村的希望所在。南屏村有30多名留守儿童,放暑假正值农忙,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我们在微博和微信上也“淘”起了志愿者老师,引来不少外地大学生,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学堂。改变城乡教育差距、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当然不可能都靠志愿者,但解决乡村教育问题,不妨少一些“等靠要”,多一些现代思维,多一些资源整合。

  激活农村,要靠发展动力,也靠外来活力。近几年,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力度加大,互联网带来的新思维、新机遇,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增加。然而,由于区域特色市场难把握、农业回报较慢,创业难度并不低。另一方面,农村干部3年的任期偏短,村里的发展节奏较城市缓慢,任期里很多事干不大、做不深,后备干部的储备也有困难。能不能吸引更多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创业者走进田野,让现代思维在这里获得嫁接,引导乡村拥有新的发展又不丢掉它根本的形态?

  在我看来,这,既是农业、农村、农民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当前基层治理的最大难题。

  (作者为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农业办干部兼南屏村支委,已有4年村官“官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独特”守护美好乡韵    2015年12月15日
  • ·问问农民的新需求    2015年10月16日
  • ·大学生村官为啥受欢迎    2015年04月28日
  • ·大学生村官也需“转型”    2013年1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