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村官也需“转型”

2013年11月14日 09:41   来源:人民日报   党国英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不妨放到整个城镇化的大盘子中考虑,用政策鼓励整个乡村干部系统跟上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据《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3年间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作为注入农村的鲜活行政血液,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也面临不太适应环境、出路狭窄、前景渺茫等问题,“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逐渐显现,在一些地方,选聘计划甚至渐趋停滞。

  眼下,新型城镇化的大幕徐徐拉开,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潜力来源,城镇化被寄予厚望。具备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应当且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发挥特别作用。从城乡一体化大局审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前景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让大学生村官跟上城镇化的步伐,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几十年,农业和农村都会因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呈现以下特点:农村人口继续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农人口逐步减少;农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合作社等集体形式将逐步壮大;农民居住方式将由集中居住向分散居住过渡;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将逐渐脱离城乡二元体制。在这样的情形下,可以考虑对大学生村官制度做一些调整。

  首先,可以为消解行政体系内的“城乡差别”做一些探索。比如,适当调整公务员制度,试行“地方公务员制度”或“乡村公务员制度”,让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村干部可以经由一定途径转变为公务员,保证其稳定的职业前景。重庆、宁夏、海南等地,已经有了类似尝试,尽管并不完善,但一定程度上排解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当然,伴随此项改革,大学生村官的门槛也应适当提高,应建立考试入选制度,杜绝暗箱操作。

  其次,可以让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合作社经理助理,向合作社输送人才。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乐平西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乐平就表示,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到合作社工作。国家可尝试对合作社的大学生助理人员提供一定年限的工资报酬,这既是对合作社的支持,也使大学生历练实战经营本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可建立一种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很多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情况,具备专业技能,完全有能力成为农村企业的创业者或者社会企业的组织者。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村官工作与农业已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与工商业打交道,把农村的产品和资源化为收益。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如果辅以资金资助,就有可能助其转型,为农村经济转型贡献力量。目前,山西、江苏等多地都已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给予手续、税收、贷款等方面的减免和补助,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和致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不妨放到整个城镇化的大盘子中考虑。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人,农村带头人首先应该有强烈的转型意识和过硬的技能。不妨以大学生村官为抓手,用政策鼓励整个乡村干部系统跟上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独特”守护美好乡韵    2015年12月15日
  • ·问问农民的新需求    2015年10月16日
  • ·留住乡村的“精气神”    2015年10月09日
  • ·大学生村官为啥受欢迎    2015年04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