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个人信息保护需全过程发力

2015年10月09日 07:10   来源:长江日报   禾刀

  近日,武昌区检察院以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批捕了4名泄露隐私者。该案被倒卖的个人信息中,楼盘业主个人信息占绝大多数。这些被贩卖的信息数量惊人,仅彭某一人手中掌握的此类公民个人信息就达到了70余万条之多。(10月7日《武汉晨报》)

  只要你曾看过房,并按售楼人员要求留下联系方式,那么,你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陆续接到诸多楼盘的推销电话。如果接下来你去看过装修公司,也许你还会有同样的遭遇。这样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长久以来,个人信息被泄者往往因维权困难而只能忍气吞声。此番武昌区检察院批捕4名泄露隐私者,这是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有力见证,但同时仍留有疑问。

  就本案而言,被批捕的4人均从事信息倒卖中介,对此4人批捕不难理解。不知是否因为新闻报道信息选择的取舍,向4人出售信息者在该案中是否同受到约束则语焉不详。按照“仅彭某一人手中”掌握个人信息70余万条来看,这些信息的获取如果没有多个售楼部“内鬼”的密切配合,这4人定无立足之地。

  其实,无论是《刑法》还是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均明确了信息采集管理单位的责任。《刑法》还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长久以来,之所以经常出现批量泄露个人信息的现象,根子之一在于法律对信息采集保护者惩戒乏力。换言之,就个人信息保护而言,法律需全过程发力,既严肃打击个人信息倒卖中介,同时严肃惩处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当然,打击中介可能比打击源头更简单更具可操作性,但源头问题不解决,免受惩戒的个人信息兜售者又怎能不肆无忌惮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走出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误区    2015年11月20日
  • ·泄露止不住骚扰何时休    2015年07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