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不作为,宰客必嚣张

2015年10月08日 09:42   来源:红网   宋鹏伟

  10月5日,有网友报料称,自己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遇到宰客,结账时被告知大虾38元一只。6日下午,青岛市物价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物价部门接到肖先生等人投诉后已立案查处,将对涉案烧烤店罚款9万元。烧烤店目前已经关门,执法人员正在按程序处理。(10月7日《成都商报》)

  每逢黄金周,除了国内高速拥堵与海外购物爆棚之外,最大的“新闻”就是恶导游和宰客事件频发。按说这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这种伴随黄金周而起的旅游乱象,每个出游者心里其实早有防备,但还是架不住黑心商家一次次地试探下限,于是这些“个例”便会因更多游客的共鸣而为当地的旅游形象带来沉重打击。

  某种程度上说,在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海南、云南和青岛等地,“宰客”行为其实是普遍现象。当然,有些“宰”其实算不上宰,例如景区内吃喝玩乐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景区外,相当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类似于机场的餐饮,只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买卖双方愿打愿挨,倒也没有太大问题。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有些商家不满足于明“宰”,而是要真的“抢钱了”,这就让很多游客“防不胜防”。借用地头蛇优势,随便找个理由便漫天要价,如此行为近似于抢劫,起码也是敲诈勒索,倘若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会引来更多的商家效仿,并不断刷新无耻之下限。

  诚如有些网友调侃的那样,以后吃瓜子、吃米饭都要当心了,因为店主完全可以“论个卖”。如此恶劣之欺诈,当地派出所却表示无能为力,工商和物价部门第一时间也没有介入,外地消费者只能认宰了事,并留下当地猫鼠一窝的印象,永不再来。然而,旅游业的特殊性就在于资源稀缺与回头客很少,并不怕别人不来,也不怕你永不再来,这也使得监管者缺乏主动作为的动力,甚至不排除主动作恶,与欺诈者进行利益分割,成为事实上的保护伞。

  按照法律界人士的说法,除了工商、物价等部门外,公安机关也应第一时间介入,因为以暴力威胁为手段的宰客行为已不是简单的价格纠纷,而是涉嫌《刑法》中规定的敲诈勒索罪,即使金额不大,也可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店主处以拘留和罚款的处罚。可见,并不需要什么运动式的整顿与执法行动,只要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地履行好自身职责,类似的欺诈行为便不会愈演愈烈,反之,如果长期视而不见与傲慢应对,只会使其在“零投诉”和“GDP效应”的麻醉下将自身公信力损失殆尽,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脚投票,还怎样吸引游客前去游玩和消费呢?

  强制消费的恶导游也好,宰你没够的霸王餐也罢,当潜规则变成明刀明枪、肆无忌惮地敲诈,甚至成为地方旅游的形象名片时,必然会让更多的游客望而却步、捂紧口袋,无疑也是对历史财富和社会环境的最大抹黑。守住法治与良知的底线,让盛名之下不再其实难副,各地火爆景区的监管者应做而未做的,显然还有太多太多。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