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大大访美,“中国风”劲吹

2015年09月25日 14:20   来源:光明网   邓海建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乘专机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继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举世瞩目。(9月25日 新华网)

  这是一次增信释疑之旅,这是一次聚焦合作之旅,这是一次面向人民之旅,这是一次开创未来之旅。16日,在外交部举办的第十四届“蓝厅论坛”上,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此访,为中美友好合作而往,为世界和平发展而行,必将成为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访问。

  千里之外的西雅图,风从东方来。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把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讲清;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说透;把美国担心中美在对待当今国际体系和亚太秩序等问题上发生冲突的“心结”打开。而对于美国来说,习大大这次隆重而热烈的到访,定会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民间,刮起一股强劲而猛烈的“中国风”。

  “中国风”,是互利互惠之风。还是数字最有发言权: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突破5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200亿美元。截止2015年6月,中国企业在美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项目1501年,总金额达775亿美元。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企业在美累计投资将达1000-2000亿美元,可为美国新增20-4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美国经济亦在推动复苏发展,两国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克兰困局之下,俄罗斯对外战略逐渐转向“新东方政策”,普京直接称之为“借中国之风扬俄罗斯之帆”。中美之间,有分歧点,但更多的是合作点、契合点、成长点。“中国风”对于美国之帆,同样意义深远。

  “中国风”,是开放致远之风。习近平此访第一站将从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开始,从面向美国各阶层民众开始。访问期间,习近平将投入大量时间与美国地方省州、工商企业、友好团体、各界人士互动,面向社会各界发表演讲,同企业家代表举行座谈,同学校师生亲切交流。双方还将宣布一系列推动两国民间往来的举措。以公共外交推动国与国之间的亲密发展,得民心,顺民意,贴民情,必将有助于掀起中美人民交往的新热潮。这种开放对话、深入民间的姿态,因利民而亲民,因平实而沉稳,让一系列“好消息”更容易落实落地。

  “中国风”,是自信坦诚之风。美国欣赏自信坦率的政治家,习大大正好具备这样的基本素养。正如上海高校智库“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国友所言,访美期间,习主席会在与美国民众的直接交流中表达中国的想法,会坦率地把中国人怎么想的、中国政府怎么考虑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国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中国,向美国人民直接介绍,把彼此最关心的问题放到台面上进行交流,而不是藏着掖着。料定他讲白话、实话的风格会引起美国民众共鸣,在美国社会刮起“中国风”。这种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塑造新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

  若从1985年算起,习大大已六次访美,身份从县级、市级、省级直至国家领导人。从最早的入住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普通美国家庭,到27年后的2012年重返该镇与老友重聚,气氛融洽的“玉米地外交”被美方称道。重情重义,平和可信,习大大的人格魅力,历来为外交场的“中国风”平添了更多人性的情怀与亮点。

  中美合作两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习大大访美,“中国风”劲吹,而两国关系之清风,必将沁人扑面,必将承启新篇。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风”化作友谊桥梁    2013年02月28日
  • ·喜看总理访英劲吹中国风    2014年06月17日
  • ·马年春节劲吹“中国风”    2014年02月07日
  • ·俄罗斯流行“中国风”    2013年08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