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处长政治”问题不在处长级别上

2015年09月22日 07:3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处长政治”的现象被再次关注到。9月2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处长政治”岂止坏规矩》,文章称,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单位所谓的“处长政治”,专权霸道、壅塞政令,成了改革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令人深思。在现实中,有些处长手里攥着项目审批单,“处长不报告,司长不知道”“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还有处长仗着领导机关摆架子,时常对下属单位颐指气使,甚至发号施令跟“训孙子”一般。有人感慨去机关办事,处长们往往最难打交道。

  关于“处长政治”和“处长现象”,并非这篇文章所首次提出。就在今年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时就表示,“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

  为什么一个处长的工作作风,会让人感慨去机关办事,处长们最难打交道?在我看来,“处长”在这里更像是一个代名词。很简单的推理在于,无论是政令的上传下达,还是地方具体投资环境的形成,又或者是办事者对部门行政作风的感受,其实与行政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有关。换言之,在某些不作为和行政负效应的形成中,“处长”和“科长”甚至是“厅长”们,其实并无明显的区别。

  所以,倘若以更大的视野来看“处长政治”,关于“处长”,它更指代的是那些处于行政链条之上、掌握具体办事权力的官员。无论是公民、企业,还是下级部门办事,都必须和他们直接打交道。换言之,这些官员或许行政级别并不高,但他们拥有着对有限资源的分配能力;在一些地方,他们甚至就是某个领域的具体管理者。如此情形之下,如果官员们习惯于摆架子,不能谦恭行政,办事者们不仅会觉得相当麻烦,亦会顺理成章地觉得如此级别的官员太难打交道。

  在肯定多数“处长”们的兢兢业业外,如何破除畸形的“处长政治”?应该还原这样的治理逻辑:只有权力和权利实现某种动态平衡,官员的傲慢才不至于产生。正因如此,直面“处长政治”现象,最 需做的是两点。一个仍然在于约束官员,加强对行政作风的规制,一旦行政人员刻意为难办事者,就应当对其采取相应处理。另一个则在于,加速简政放权,让官员们手中过多的权力被分散,令他们刁难办事者的资本逐渐消失。惟有双管齐下,“处长政治”的症结才能得以破除。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处长政治”岂止坏规矩    2015年09月21日
  • ·处长醉酒打人,警示歪风重来    2015年08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