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拐平台,吹响解救寻亲“集结号”

2015年09月22日 07:21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由民政部开发的“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于9月19日上线,截至21日17时访问量已突破340万人次。据悉,民政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将现有打拐解救儿童信息全部录入该平台,以便更多的打拐解救儿童能够寻找到生父母。

  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伤,比骨肉分离更痛;没有什么痛,比孩子生死不明更剧,一些孩子被拐的父母不惜倾家荡产外出寻找孩子,数年、数十年如一日,悲情与痛楚难以言表。“寻亲公告平台”上线短短两天,数百万人次点击,再度凸现公众对这个荒诞社会现实的高度关切,其背后是每年数以万计孩子及家庭的悲怆。

  从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一些互联网站“宝贝回家”到今天民政部“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上线,实现了民间志愿活动与官方行动的顺利对接。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打拐解救儿童从国家层面的专项行动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事件,全民广泛参与回过头来推动国家层面行动向纵深挺进,这就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官民良性互动。

  首批上线的284名儿童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毕竟更多被拐儿童暂时还没能得到这种机会。“寻亲公告平台”让被拐孩子父母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更高期望。“寻亲公告平台”仅仅作为一个已解救被拐孩子的寻亲平台,其成效尚难以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厚望,如何才能体现开放、平等、协同、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提高打拐解救效率,帮助更多被拐孩子回家,是更多人的宏愿。

  除了尽快将打拐解救儿童信息全收录,方便地方民政部门、群众查阅比对之外,是否还有更大作为空间?下一步,是否可以考虑整合更多民间资源,让被拐孩子家属、热心网友、志愿人士、公益机构、爱心企业等参与进来。以民政部门官方网站的公信力登高而呼,召唤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一方面为已被解救的被拐孩子寻亲获得更多机会,另一方面亦为公安部门破案提供线索,打一场“反拐”的人民战争——对于隐蔽性和反侦察能力很强的拐卖儿童案件,公安部门犹如大海捞针,难度可想而知,跨省作案更是如此。网络平台背后,藏着亿万网民的眼睛,网民们的视角可以伸向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将侦破案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过往的实践充分证明,网民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强大力量。

  人力之外,物力是打拐解救儿童最为重要的资源,也需要有效整合。打拐解救儿童,常常面临一个经费问题,公安部门办案要钱,越是跨省打击、案情越复杂,花费就越大,常令捉襟见肘的基层派出所感到头痛;向社会悬赏要钱,一些地区对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线索行为悬赏,给予举报人现金奖励,钱从何来;建立DNA数据库要钱,通过DNA比对,可以提高寻亲效率,减少盲目性,技术保障并不难,民政部也要求对于打拐解救儿童,公安机关要一律采集儿童血样,检验后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可是做DNA鉴定需要一大笔钱,谁来出?社会不缺打拐的热心人士,同样也不缺钱,只要有畅通、可靠的渠道,慈善公益、个人捐献、企业捐款都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在过往的打拐中,就有不少个人、企业出手相助,出钱又出力。

  对于人口买卖、拐卖儿童这种为法治社会、文明社会所不容的犯罪行为,需要政府与民间、线上与线下、专家与公众、受害者与热心人士等各方形成合力,以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解救一起的“零容忍”态度,围追堵截,打击犯罪,才能降低、扑灭此类犯罪。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络打拐应丰富信息发布机制    2016年05月18日
  • ·“互联网+打拐”需公众助力    2016年05月17日
  • ·打拐的网络可织得更密一些    2016年05月17日
  • ·朋友圈晒照,只是打拐辅助办法    2016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