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感低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是无病呻吟

2015年09月17日 07:49   来源:红网   王卫锋

  “超过半数高校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高职高专院校约五成副教授、讲师、助教认为‘个人职业成就感低’导致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情绪”。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腾讯-麦可思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师教龄越长,职业倦怠发生频率越高,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尽相同。(9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在很多人眼里,高校教师不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也应该算“之一”。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高校教师不仅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而且工作稳定,最重要的是一年还有两个长长的假期,即使是开学了,一星期上个两三天的班,也实在是让那些高校围墙外,被各种加班整得精疲力竭的“疲疲虾”们羡慕得“牙痒痒”。看似在象牙塔里闲云野鹤的高校教师,竟然也会有精疲力竭的时候,这样的声音不会是无病呻吟吧?

  作为一名旁观者,同时也是一名本科院校教师的家属,笔者对调查报告所示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症深表认同。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精疲力竭的状况,也实在是无需莫名惊诧的事实。爱人在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虽然干着外表光鲜的“别人眼里的职业”,但个中艰辛,却有几人能知。初入高校,爱人从一名辅导员干起,不仅每天坐班应付各种巨细,而且工资低薄惨不忍睹。后来好不容易转成了教师岗,但除了必须完成的饱满的工作课时之外,各种科研任务要求扑面而来,同时直接决定收入高低的职称,也逼着你不得不将“别人眼里的假期”全部扑在核心论文的发表和学位的提升上。精力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那些希望走上职业上升通道里的教师,想不精疲力竭都难,职业倦怠自然不能避免。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这种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必然会对正常的学校科研和教学水平造成相当大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科研的高度。而同时,高校作为无数学子迈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的职业热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可以想见,在此次调查中涉及亦或未涉及的那些分散于全国众多高校中的,被职业倦怠情绪包围的大学教师们,在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侵蚀和包裹下,他们的科研成绩和教学质量,能日积月累出怎样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只是坐等教师的自我调节,而是应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老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在学校各种管理活动中,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考虑他们的合理诉求。正如很多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制订出更科学的教师绩效管理及评估体系,提供更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同时完善教学和科研的支持服务。唯有如此,高校老师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更多中国高校走向世界的梦想,也才不会总让人感到“倦怠”。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