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不止“到校”

2015年09月07日 07:28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正是大学生返校时节。据称最近上十天,武汉就有百万大学生返校,其中包括近30万新生报到。

  新生报到,一个景观引发敏感的媒体关注:独自报到的学生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在亲友团的陪护下浩浩荡荡开进大学,所以有的学校腾出学生宿舍救急不说,周边的客房生意也好得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鼓励新生“独立”报到,竟推出什么“神秘大奖”,但该校独立报到的新生,仍只占其总数的1.7%。

  新生独立到校者寡,原因不少,显见的系出于安全考虑。一段时间里青少年被伤害案件时有发生,或给众家长留下印象,眼下临到自身,慎之又慎当可理解。但话又说回来,当前的社会安全环境,应远未到上个学都须兴师动众的地步,否则学校也不会冒此风险,倡导新生独立到校。广众想象中新生普遍独立性差,大学又极力想通过这样的时间节点来唤醒、强化其独立性,社会关注度就这样起来了。

  当然,新一代大学生们的独立性到底如何,他们自身及其家长们的评价很可能并不一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故无须为此去争个水落石出;也更不宜所有新生一概而论,日前就有报载,一新生从四川绵阳骑单车来武汉报到,历时18天,途经1200多公里,一路风雨无阻,有惊无险。受到喝彩的此男生则表示,大学是人生新的开始,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以增加阅历,磨练意志。这番表现,自当配得上当下学校和媒体所期望的“独立”。

  虽然大学的录取率大大上升了,对于个人,上大学仍是人生的重要时刻,是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抑或人的独立性发轫之所在,一些大学如此看重新生的独立来校倒也说得过去。但独立性也分层次。如果说,这样的独立到校也称得上是“独立性”,那只能谓之为最浅表层次的。作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独立性应体现在哪儿呢?窃以为,还是那个称作“志向”的东西。

  不要把志向看得过于虚高了。为做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不懈努力是志向,坚持你的兴趣爱好也是志向;在市场的海洋里搏击创业是志向,做一个小学教师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是志向。现在的大学问题不少,有制度的原因,也各有具体的病相,你善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同样体现了一己志向。

  遥想上百年前,国难当头,中国多次派出的留学生最后回国者不少成为国家精英,民族栋梁。虽其各有专精,但给我共同的印象,即是从留学伊始就有鲜明、坚定的个人志向。百年过往,语境大变,就业和生存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最强音,所谓“独立”、“志向”变得久违。但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任何时代,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