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执政者需要争取民心

2015年09月06日 07:16   来源:新民晚报   任大刚

  任何有长远打算的执政者都需要民众支持。为获得民众支持,执政者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给民众带来利益,而不是相反。为民众谋利益的事业,包括大到为了民众利益修改基本政策,中到修路架桥,小到逢年过节到困难者家里嘘寒问暖。

  争取民心是儒家传下来的执政智慧。但在韩非子看来,“争取民心”纯属多余。

  且说齐景公访问晋国,与晋平公一起饮酒,师旷在一旁陪坐。

  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处理政务,师旷回答:“您必须施惠于民。”饮到一半,酒兴正浓,他再次向师旷请教如何处理政事,师旷回答:“您必须施惠于民。”宴饮结束,齐景公告辞回国宾馆,师旷送行,他又向师旷请教如何处理政事,师旷回答:“您必须施惠于民!”齐景公回来后还在想这句话,酒未醒就明白了。

  原来齐景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尾、公子夏很得齐国民心。他们既富贵又受民众喜欢,已经危及王位。现在师旷叫齐景公施惠于民,就是让他和两个弟弟争夺民众。

  回到齐国后,齐景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散发府库余财赏给孤寡,君主没有临幸过的宫女都嫁了出去,年过七十可以得到国家供给的粮食,如此遍施恩惠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过了两年,公子夏逃到楚国,公子尾逃到晋国。

  齐景公凭借财力物力,在民心争夺战中获胜。整个事件中,民众的福利成了民心争夺战的武器。有理由担心,赶跑了两个弟弟,民众还有福利吗?

  还有一次,齐景公和晏子在渤海游玩,他们登上高台回头眺望国都,齐景公赞叹道:“多么美丽啊!恢弘阔大,雄伟壮观!后世还会有谁能拥有这样的国都?”

  晏子回答道:“大概是田成子吧!”齐景公问道:“国都明明是我的,你为何说将来属于田成子?”

  晏子回答道:“田成子在齐国很得民心。他向上请求赐爵禄给大臣,向下私搞大斗出小斗进。杀一头牛,自己只取一盘,剩下的供养士人……这样一来,集市上木头不比山上的贵,湖泊里的水产品不比海里的贵。您在加重赋税,而田成子在大加施舍,齐国遇上大饥荒时,饿殍满地,去投奔田成子的却都活了下来。全国民众都在唱:‘哎呀,快完蛋了!得了吧,去投奔田成子!’……从田成子施恩和民众歌颂来看,国都迟早是田成子的。”

  齐景公泪汪汪地问:“我该怎么办?”晏子回答道:“何必担忧?如果您想夺回来,就亲近贤人,疏远不肖之徒,把混乱局面治理好。不要乱施刑罚,对贫弱者施行恩惠。民众就会归心于您。这样即使有十个田成子,又能把您怎么样?”

  两个故事讲的都是通过争夺民心保住王位。在王位争夺中,民众多少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韩非子对施恩于民不以为然,他打比方说,狩猎时凭借车厢安稳、六马脚力和优秀的驾手,可以毫不费力追上飞奔的野兽。国家好比君主的车,权势好比君主的马。现在用丰厚的恩惠福利去争取民众,犹如舍弃这些装备,下车追逐野兽,怎么追得上?这是因为齐景公是不懂得运用权势的君主,而师旷、晏子是不懂得除去祸患的臣子。

  以今天公共财政的视角看,用于民心工程的一切开支均取之于纳税人,用于此而不用于彼,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权衡。权衡得当,受到民众支持;不当,受到民众反对。因此以公共财政视角看,无论是支持争取民心的儒家,还是反对争取民心的法家,他们的争论都没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心中有民 心中有责    2016年07月08日
  • ·寻找“得民心”的发展之路    2016年03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