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尿素超标 用监管让游泳池清澈起来

2015年09月01日 08:11   来源:红网   乔志峰

  每到暑期,很多游泳场馆就进入客流高峰期,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余氯含量超标是多数游泳池安全事件的“杀手”,换水消毒“偷工减料”、健康“把关”形同虚设等是游泳池管理中常见的安全漏洞。近期,多地卫生部门对游泳场所进行了检测,尿素含量是一项容易不达标的指标,武汉市9家不合格的游泳池中,有7家尿素超标。(8月31日《京华时报》)

  提到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尿素超标。而尿素的来源,无疑属于“你懂的”——除了排汗,就是有人偷偷排便。想到去某些游泳场馆游泳,基本上等于在尿水里“乘风破浪”,不少人都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了。

  其实,尿素超标还不是泳池最大的安全隐患。细菌总数超标可能会引起皮肤病、中耳炎等疾病,过量使用化学剂,同样会给人的健康带来较大风险。游泳为何成了“危险之旅”?一些游泳池的水质为何缺乏安全保障?说到底,还是为了“节约成本”。游泳池用水属于商业用水,水价较高。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等相关规定,游泳池必须每天更换新水,而更换的比例通常在5%至10%。但有些泳池每周更换整池水的比例不超过1%,能一个季度换一次水的游泳池已经算不错的。一个季度,好水也能放“馊”了,更何况每天都像下饺子一样有成群结队的人往里跳、往里尿,还有人大把大把往里洒化学剂。

  众所周知,野泳的危险性比较大,每年都有不少溺亡的新闻曝出。越来越多的游泳爱好者都选择了到正规游泳池去,花点钱图的就是个安全、安心。如果游泳池的水质存在严重问题,安全性又怎么能够得到保障?

  让游泳池清澈起来,既要靠商家讲良心、讲“职业道德”,按照相关标准去保证水质,也需要游泳者能够自觉,不要做出随意小便之类的龌龊行为——为泳池“加料”的人多了,最终谁都无法避免“以身试尿”。当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将各项规定和水质指标都落到实处。据了解,目前全国仅有部分城市每年向社会公布对游泳池进行抽检的结果。那些没有公布抽检情况的城市,是水质委实太差不敢公布,抑或干脆就没有进行抽检和监管?恐怕想想就让人心悸。这方面的监管,今后必须公开、透明起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泳池水质需“把关”(图)    2015年09月01日
  • ·要对泳池实施全方位的监管    2015年05月28日
  • ·游泳教育早该“游”进课堂    2013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