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且拿我们的热血去”

2015年09月01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马玉宏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告诉我们,只要青年同胞满腔热血,再强大的敌人都能征服,再严峻的挑战都能战胜。

  抗战之初,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不论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不足以抵御外侮。然而,日军的大炮和刺刀,唤醒了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鲁迅先生将“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按照状态分成“醒着”“睡着”“玩着”“前进着”几类。抗日战争的一个伟大意义,就在于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千千万万的青年不再是“睡着”“玩着”,而是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进入了“醒着”“前进着”的状态。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年,清华大学救国会这样发出告全国民众书。那时的延安,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周恩来指出:“到军队里去——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生力军,充实我们的旧队伍,责任都在我们青年朋友的肩上。”在广大城乡,“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当兵打鬼子”成为青年人的时代选择。在大中学校,没有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以不同形式投身抗日救国的铁流。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学,300多名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全部投奔八路军。同济大学报名参军的达600余人,占全校人数三分之一。一位留在同济的德国教授看到如此情形,不禁感慨:“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

  “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青年自有青年的血性与担当。抗战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烈,多数人的青春之花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已凋零。他们没有枪炮,就用大刀;没有粮食,就吃草根;没有必胜把握,照样敢于亮剑;没能等到黎明,照样无怨无悔……当一个连的官兵敢于同敌人战斗至最后一人,当几位弱女子也能毫不犹豫地纵身投江,当一个普通的学生都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有这样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怎会任人宰割、自甘沉沦?

  热血,是青春的精神特质。青年人的血,应该温度更高一些、沸点更低一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建设时期“愿为祖国献青春”的豪迈宣言,还是改革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声,抑或是新时期一个个青春洋溢的“最美”面孔,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一腔热血,才激励了多少年轻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与民族。相反,谁都不会指望一个冷血、冷漠、冷酷的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庸俗的消费主义者,去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乃至为国担当、为民分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要青年朋友真正“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实现中国梦定有磅礴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愿拼热血卫中华”    2015年07月08日
  • ·地震救援:要热血,更要理性    2013年04月23日
  • ·爱狗不能只凭一腔热血    2015年09月01日
  •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016年07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