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存贷比,为银行业改革拓展更广空间

2015年08月31日 07:35   来源:中国网   王振峰

  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商业银行取消75%存贷比监管指标,并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8月30日 经济日报)

  银行体系沿用了20年的“75%存贷比”法定监管指标红线,是依据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实施的,当时确立这一政策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胀。我们知道,我国在1995-1997年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的“双紧缩”宏观经济政策,以求缓解当期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存贷比75%”这条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红线,其出台本身就带有阶段性的政策“偏好”;其政策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及银行业改革进展而不断显露出来,并越来越“不合时宜”,多年来适时松绑75%存贷比限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75%存贷比限制犹如银行头上的“紧箍咒”,在这一刚性限制条件下,拉存款事实上已经成为银行业经营重点,一定程度限制了银行自主经营,以及在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不利于提升对外竞争力,尤其是制约了银行间市场上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因为银行放贷空间问题,使得“融资难、融资贵”矛盾一直无法缓解。多年以来,为了不“触碰”商业银行的75%存贷比政策红线,在相关的监管效率不彰因素影响下,许多银行其实在运用所谓的“金融创新”幌子底下,变相逃避75%存贷比限制。据银监会8月10日发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为65.80%,比一季度的65.67%上升0.13个百分点,似乎没有触及75%的红线。但是,银行的贷款绕规模、存款充月末、季末指标时点的超限现象相当普遍,不少企业反映银行为了规避存贷比限制,对企业尤其是民企、中小企“一边放贷、一边收贷”问题凸显,商业存款“过桥”现象也是变形存在,这无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运用,造成流动性偏紧,不利于实体经济。

  对于银行体系沿用了20年的“75%存贷比”法规的取消与否之争,反对取消的声音主要是担忧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可能引发的风险。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银行盲目放贷风险,在监管比例进行一定遏制有必要。这种观点,主要是来自对银行防范风险机制是不是健全,以及能否稳健经营方面的担心;还有一点就是,担忧取消75%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会不会弱化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

  本次全国人大对商业银行法的修法,在“75%存贷比”规定上的修改,是由以往的法定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其实就是把“强制性”删除了,摈除了过去的“一刀切”做法。修法后,“75%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测指标依旧存在,这并不意味鼓励银行无序加大放贷,以增发票子来拉经济;而是意在让银行通过松绑,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更优地执行据有的金融改革政策,为实体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之下,降低中长期利率的举措已经演进,存款保险制度也在施行,资产证券化已起航,如今,“75%存贷比”这个刚性法规也得以废除,其目的就是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快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与上世紀90年代的银行业发展背景有很大不同。在今年6月的国务院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相当于又加了一道“防火墙”,在这样的背景下,取消有关存贷比的规定,将有助于稳增长与银行管理体制改革。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在继续扩大,市场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存贷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其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比如银行融资渠道方面,资本市场、国际信贷等重要渠道也在拓宽。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和金融脱媒,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要加快转型,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要求银行提升市场风险的管理能力与管控水平。要合理调控新增贷款节奏,控制贷款投放过快风险,让银行的产品创新成果真正地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银行加大对小微、“三农”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75%存贷比这个“僵硬”政策指标,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及我国经济发展全局。

  ?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上指出,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他强调,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以说,存贷比限制被终结,银行放贷能力有望得到释放,这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投融资“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正在构建,银行业的风险,并非贷款发放太多所致,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流动性风险。要丰富与完善我国的金融发展体系,需要加快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与能力。取消存贷比,取消存贷比,将导引银行向流动性风险管理靠拢,将为今后的银行业改革拓展更广空间,为将来银行走向自主经营的市场化道路铺垫!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