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网络谣言助长社会戾气(图)

2015年08月28日 15:27   来源:东方网   李佃好

  近日,一段名为“广深港高铁桥墩开裂悬空”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显示,广深港高铁一桥墩与地面连接处有很大的裂缝,最宽处可伸手掌进去,水泥一掰就断。该视频引发网友“谁还敢坐高铁”的讨论,此处是否真是一处安全隐患?对此,广深港客运专线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新月说,该公司曾于2011年、2013年和今年8月份3次通过媒体向公众澄清过这个问题,这—开裂处实为临时垫层,不承受任何载荷。(8月25日《人民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到了今年7月份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这个庞大数据说明,互联网之所以被网民所认可和接受,它的优势在于广泛应用,网民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给人们带来社交互动、信息服务、观点交流等极大便利,同时也给人带来许多困扰,如商业欺诈、恶意攻击、虚假新闻等。

  最为明显的例子,这次“广深港高铁桥墩开裂悬空”的视频,无疑让广铁集团再次“躺枪”,虽然“新瓶子装旧酒”,铁路部门、施工单位和《人民日报》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但持续发酵的“谁还敢坐高铁”的负面讨论,坊间仍然没有戛然而止。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网络谣言,有的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政府形象,如:污蔑雷锋道德模范形象,诋毁共产党美化蒋介石;有的从思想道德上,混淆国民视线,从“彭宇案”到“许云鹤事件”;从“超级细菌”到“湘潭医闹”;从“蛆橘事件”到“皮革奶粉”等,一次又一次的歪曲事实、搬弄是非,让整个网络充斥着一股戾气。

  对于这些网络谣言的抵制与传播,速途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网友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尽管其中有21%的人表示坚决抵制网络谣言,但真正举报过谣言的人却仅占到了7.4%。大多数人对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只为一时之快,不见其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转型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既有西方势力借机在幕后推波助澜,也有网络大V的影响;既有无良的网络水军和网络打手,也有个人对社会现实受挫发泄私愤的;既有网络监管体制不严和打击不力造成的,也有网民随声附和式的无意传播。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强化网络监管,杜绝网络谣言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网络谣言的巨大破坏力,作为政府要切实加强教育和打击力度,作为公民,也要慎言慎行,自觉抵制谣言,警惕让网络谣言成为社会戾气。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