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幻小说首获雨果奖说起

2015年08月25日 07:03   来源:长沙晚报   王志顺

  昨天下午,被誉为科幻文坛“诺贝尔奖”的雨果奖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第一部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他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奖项,与星云奖一起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8月24日《长沙晚报》)

  说实话,对于一个国人又是文学爱好者来说,从《长沙晚报》上读到这则消息,我的心情是感奋的。感奋不仅由于刘慈欣斩获了雨果奖,还在于两点:一则,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如今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最好证明;二则,他获的这个奖虽从分量上来说不足以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抗衡,但填补了亚洲空白,无疑可让国人自豪一阵子。

  照说,这是令我们神爽的大好消息,我们从此不必看外国科幻小说作家的脸色行事了,但细想之下也不禁忧从中来。因为虽说刘慈欣“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毕竟“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是靠他单枪匹马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离科幻小说强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正如刘慈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三体》只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特例,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无论是出版数量、写作队伍,还是科幻想象力,都和人家没法比。”

  分析差距背后的原因,固然需要文学加强与影视的互动,从而改变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整个叙事性文学近乎衰落的局面,但显然也应该引起半官方性质的作协组织以及相关文学奖评委对科幻小说创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在几个权威性的文学奖作品申报和评选结果中予以体现。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科幻小说与纯文学天然的格格不入,加上“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长期主宰着人们的头脑,科幻小说之于中国,就像一个学习成绩比较糟糕的“后进生”遭一个品学兼优的“学霸”歧视之后,只能独自走在“陌生的街”。这对于科幻小说的成长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其实,科学家的幻想与艺术家的想象,早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中就有所体现。该书不仅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即便具体到科幻的微观层面也是可圈可点。比如,在没有望远镜的和电话的时代,作者讲到了“千里眼”、“顺风耳”,如今它们都变成了现实。

  我们当然需要大量的既富文学性又富思想性的纯文学作品,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既然将幻想中的实用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登月计划、载人船舱变成了现实,那么,也一定需要一些作家在创作中展开科技的想象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坚持高大上文学题材创作的作家也好,还是热衷于官场小说的作家也罢,抑或对那些专注于明星艺人风流韵事的挖掘和风花雪月抒情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不是在创作之余,也应抬头看看那浩瀚的星空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