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食品违法终身禁入”,有了紧箍就怕没人念咒(图)

2015年08月14日 09:51   来源:东方网   郭元鹏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起施行,该法第135条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非法商家可能被判处“终身禁入”。(8月13日《人民日报》)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语言表述上是严厉的。最值得关注的是第135条规定,非法商家可判终身禁入。如此严厉法规,自然很让人畏惧。但是,法律规定里的一个“可”字也是值得玩味的。“可”是什么意思?“可”就是“可以”也可以“不可以”。一个“可”字,就可能是“终身禁入”的两重天。

  笔者有如下四个担心。

  担心之一:是否催生私下和解?一般情况而言,食品问题的发现,走的多是这样的路子:消费者发现问题----举报到媒体----媒体报道引起关注----监管部门查处。无疑,很多问题都是消费者发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问题严重的生产、销售问题食品商家,就会在这个环节做事情。他们就会“花钱堵口”,通过私下交易,换取“不再举报”。如果是这样,最担心的则是职业打假人的丛生。目的不是为了打假,而是为了等待害怕“终身禁入”的商家来“花钱堵嘴”。

  担心之二:商家会否破釜沉舟?法律很严厉,如果因为生产销售问题食品,获得了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就可能被判处“终身禁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厉的处罚,也会倒逼着很多人去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自己“经营食品”的权力。当问题发生的时候,这些已经意识到可能会被“终身禁入”的违法商家,在没有进入司法审判环节之前,就去到执法部门公关打点。将问题解决在进入司法审判之前?破釜沉舟的铤而走险,就会导致更大的腐败。

  担心之三:司法能否一视同仁?值得担心的是,这个规定并不是刚性的。里面有一个“可”字,在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可以“终身禁入”,也可以不“终身禁入”。这就给了司法一个自由裁量空间。那么,在“可”与“不可”之间,究竟如何监督法院审判环节的公平性?是不是能对所有商家一视同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终身禁入”案件的严密核查制度。不能让“可终身禁入”的不法商家逍遥法外,继续危害社会。

  担心之四:会否异地卷土重来?眼下是一个不择手段招商引资的时代。去年的时候,某贫穷地区的市长,到长三角招商,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到我们那儿投资,你们想干啥干啥。这反映出的是招商的迫切,也反映出为了招商已经没有了底线。在处理干部的时候,就出现了“异地崛起”现象。那么,被“终身禁入”的商家,会不会换了个公司名称,换了个法人代表,换了个经营地点,就在异地卷土重来了呢?

  “食品违法终身禁入”,是舌尖安全的屏障,但是它也只是一道紧箍而已,怕就怕没有人去真心念咒。监管无缝,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