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让中国崛起驶入快车道

2015年08月13日 08:48   来源:中国网   陈光文

  8月4-9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54位各领域优秀创新人才代表来到北戴河海滨休假。邀请专家暑期到北戴河休假,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专家人才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今年参加的54位专家是由31个省区市、中央有关部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领域,他们均是习近平主席大力倡导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这也再次证明,创新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全国上下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此关键时刻,放眼国内外,对资源环境的治理正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几乎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艰巨的节能减排压力;而且随着科技前沿领域的不断延伸,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各主要国家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从国际形势来看,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推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并给相关产业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对我国来说,若抓住此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则会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步入新常态。从国内形势来看,以前我国主要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手段已经难以为继,而且有许多后遗症需要处理。在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才能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才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并达到国家的宏伟发展目标,关键就要看能否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能否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而且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两个非常紧迫的任务:一是控制和降低风险,二是培育新增长点。前者主要靠深化改革和政策设计,后者主要靠科技创新。因此,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说,积极响应和支持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为此,必须加大力度全面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2008~2012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数仅占专利申请受理总数的1.48%,可见真正能用可转化的专利少之又少,大多均属于“垃圾专利”。虽然如今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80%以上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其中72%是加工贸易产品,高居世界前列的专利申请量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就此来看,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努力把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转化为新的增长点,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也是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当作大事来抓的根本问题。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韩国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提出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标……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中国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不至于被甩下太远,才能让中国实现历史性崛起的列车驶入快车道。

  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而且,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中国必须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才能从容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为我们都清楚地看到,正是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在一系列关键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太空探索、超级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生命科技、高铁核电、超级杂交稻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后还要继续在上述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同时也不忘记对其他方面的大力扶植和政策倾斜。

  综合来看,创新驱动的既是民族产业,更是国家形象。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创新源于思想,我们要积极打通人才培养的体制关卡,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而且,我们要积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加快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在多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并且要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让各个事关创新的要素都充分活跃起来,最终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令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创新驱动的蓬勃力量。

  (陈光文,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