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与决策

2015年08月04日 08:00   来源:中国网   邹平座

  中国目前出现了政府与市场失灵的“双失灵”状态,这种状态如同把中国经济置入一个迷阵一般,我们似乎不停地在一个地方打转,走不出去既有的困局。中国经济想要走出困境,面向未来,要克服市场的信息不充分、机会价值、效用失真、有效需求失衡、稀缺性幻觉、交易成本以及自发性衰退这七点市场的局限性,建立起超市场的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动力。

  进行信用再造。改革经济制度、信用制度和金融制度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改革使金融效率提高、信用对称,强化经济的供给管理,提高货币的供给弹性,增加对实体经济和有效供给的投入,压缩不合理支出。中国想在短期内改变经济制度,把国有资产私有化是有难度的。但是,中国必须进行信用再造,以此来改革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信用再造可以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一是营造公平、有效、结构合理的金融生态;二是对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信用化和证券化,形成融资能力;三是渐进性地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对于中国的信用再造而言,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资本市场具有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和功能。通过资本市场的证券化,可以使使用权和收益权实现融资。比如明企宝,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把优秀的生产力较快地导入中小企业,实现盘活存量,打造经济升级版。

  需要金融再造来优化增量。金融再造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金融浪潮,它是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建一个市场通道,通过动态金融跟踪服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价值管理系统、信用管理系统、标准化管理系统和瓦尔拉斯交易矩阵这六个系统,进行了金融信息化、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组织创新,把金融业原有的虚拟化、泡沫化、投机化的发展趋势转向服务实体经济,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创新金融市场机制,实现高效率与低风险。

  坚持渐进的增量改革模式。要理顺政经体制和理论体系,认真归纳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做强做好国有股份制银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金三角的金融结构。经济方面做好国有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政府方面要提高效率,形成高效政府和大服务的组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积极响应“互联网+”的行动,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化统计、管理与宏观调控。举个例子,针对中国专利市场的空白市场,最近在筹备互联网专利银行,通过专利再造,提高专利的有效性与收益性,打破民间企业现有的窘境,使其产品化,推动中国制作业迅速发展,引导其走出国门。

  充分利用和挖掘“六大红利”。一是制度红利。中国的政经体制改革可以进一步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包括政府精兵简政,可以增加大量的生产力,城市化、市场化、西部大开发,海洋经济、农村土改、金融体改,形成全球最优的经济、金融生态,吸引全球的优秀的生产要素向中国流动等;二是科学技术红利。不但能创造新的全球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劳动力红利,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三是劳动力红利,中国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劳动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国际劳动力的优化配置,科学技术的提升;四是资源红利。中国地大物薄,资源丰富,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型运用和新能源开发,向资源中注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使房地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五是国际化红利。在全球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要素的最大收益。六是生态化红利,社会未来一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要理顺中国政经体制和理论体系,认真归纳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不能过分地鼓吹西方的经济理论。在管理上推进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和水平,对党的理论、执政能力和技术、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和改造。实现党的科学治理结构和机制,形成科学的民主和民主的科学的上下有机结合和均衡。在经济上实现市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尊重市场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在理论上形成科学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海纳百川,形成主流的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实践。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