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干亲不应止于“锯箭”

2015年07月27日 07:14   来源:长沙晚报   周 彪

  “打干亲”是一种传统习俗,曾经流布甚广,在旧时代的川渝一带尤为风行,最初是弱者之间的一种互助联合,后来演变为一种群体间的互利联盟,如“圈子”“帮会”之类。新中国成立后,此类现象一度销声匿迹,不曾想到了法制昌明的今天,“打干亲”在某些地方死灰复燃,甚至成了党员干部之间竞相追捧的“时尚”,其衍生出的拉拉扯扯、权钱交易、江湖习气、为官不为等问题确实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挑战。

  据多家媒体报道,不久前,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对当地党员干部中“结干亲”的现象大声说“不”,并出台了“六不准”禁令,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了廉政宣誓活动。客观地说,青神县对“结干亲”现象进行整治的确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看到了其背后隐伏的诸多弊病。但笔者细读了青神县的“六不准”后,心中不免平添了几分失望。何故?“六不准”只是从六个方面给党员干部划定“红线”,若“越线”“踩雷”后必有怎么样的惩治,却没有具体规定。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昭示,缺乏相应惩戒的禁令,其威慑力必然大打折扣。类似的“禁令”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过不少,称之为“高压线”也好,称之为“紧箍咒”“防火墙”也罢,绝大多数其效果和农民庄稼地里的“稻草人”庶几无二,一只麻雀都唬不住。

  我不愿去猜测青神县的廉政思维是否还停留在过去的轨道上,但事实表明他们可能仍然热衷于“外科手术”。差可比拟的是《笑林广记》里面“锯箭治疗”的故事: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迎外科治之。医曰:“易事耳。”遂用小锯截其外竿,即索谢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内科之事。”治标不治本,不仅是故事里庸医的治疗之技,也是过去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或官员的治理之术。青神县的“六不准”主观上也许没有治标之意,但客观上却有“锯箭”之嫌。“打干亲”是当地一种传统习俗,当属沉疴之疾,治痼疾须用猛药,岂会因几个“不准”就化于无形?再说,党员干部间“打干亲”在一定圈子内成了气候,必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的盘根错节、利益勾连岂是几条“禁令”就能豁然斩断?

  “锯箭”只能取得一时的表面之光,留在肌肉里的“箭头”却是一个长久之患,随时都有发作的可能,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败血症,不可等闲视之。拔“箭头”、除病根,方为治本之道。青神县若真要整治好“打干亲”之弊,首先要给“六不准”配上惩治“利刃”,谁若犯禁,无论职务高低,均要有罚则相待,以儆效尤; 其次要挖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或官员实行逆查风暴,不管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一律依法严办,掘其根根节节、毁其筋筋络络,最终铲除“打干亲”背后的权力互助、利益共享的土壤。果能如此,“禁干亲”或许会成为青神县一道亮丽的廉政风景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