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干亲”是清明为官本分

2015年07月31日 07:3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涂洪长

  人行于世,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并由此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和存在意义。其中,亲情和友谊是大多数人难以绕开的一个社会关系维度。同时,因为一个人的亲情关系和交际圈子具有相当程度的私密性,外界常常难以知晓,甚至无权知晓个中详情。比如,一个人是否有干爹、干女儿、干姐姐等“干亲”关系,以及这种“干亲”关系是出于纯粹的情感需要,还是更为复杂的利益考量?

  事情总是有例外。近期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四川省青神县出台规定,禁止党员干部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打干亲”,为此全县300余名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当地的一些干部表态说,“干亲”关系的盛行有地域文化因素,现在以组织名义拒绝“干亲”,让不少身陷“复杂人情网络”的干部感到解脱和轻松。

  “打干亲”是一种传袭已久、遍布多地的社会习俗。然而,“干亲”关系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身上出现庸俗化、利益化倾向,并因此被纳入日趋严厉的监督维度和反腐视野。2014年,中央巡视组在向广西、四川等地方反馈巡视情况时就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

  受地域文化影响也好,世故人情羁绊也罢,都不足以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打干亲”行为做有效的辩护。从以往许多腐败案件和落马官员的情况来看,“干亲”关系带来的是触目惊心的裙带勾连、利益结盟和“掮客”行径。一些官员热衷于“打干亲”,背后往往掩盖着不可告人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个地方如果“打干亲”“打礼”之风盛行,必然会对健康的同志关系、政商关系、干群关系造成干扰和破坏,甚至有可能会搞乱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类似情形已经屡见不鲜。

  官员“打干亲”行为,并不一定都能和腐败挂上钩,但从净化政治生态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干亲”的异化倾向和负面效应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可能加剧“身边人”干扰官员行使权力的风险;另一方面,它为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等破坏党内民主和党内团结的坏风气推波助澜。中央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党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不能借着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场合,搞小圈子、拉帮结派、称兄道弟。这对所有党员干部的为官用权之道都是重要警醒。

  基于当前反腐败斗争仍然严峻复杂的态势,严肃对待官员“打干亲”行为,是防患于未然的扫雷清障之需,更是肃清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潜规则的切题之举。它为广大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提供了一面正衣冠的镜子:清明为官、干净做人,必须理直气壮地拒绝各种不健康、不正常、不规矩的利益诱惑和人情干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危险。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