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

——三论共青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2015年07月23日 06: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面对党的新要求、时代的新发展、青年的新期待,共青团学习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要以改革精神来审视、谋划和推动新形势下团的各项工作与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紧跟党推动历史进步的潮流,通过不断自我革新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是共青团履行职责的要求,也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90多年来,共青团始终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及时对团的目标方向、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作出变革调整,带领青年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可以说,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为共青团赢得了历史光荣,塑造了共青团最可宝贵的精神气质。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一股闯劲、一份锐气,团的事业必将开创新局面、迎来新光荣。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点。推进共青团改革,关键是要找准症结,精确祛除影响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沉疴痼疾。当前团组织中存在着一些制约职能履行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归结为一点就是脱离青年。搞改革必须抓住这个病根,照病开方、对症下药。面对不适应青年流动分布特点的组织体系,要自觉克服传统的路径依赖,大胆创新机构设置,把组织设到青年身边、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面对不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要下大力气研究互联网技术,面向青年打造扁平化的互动平台,让团的形象和声音在青年聚集的网络空间中进一步生动起来、活跃起来。面对不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变化的干部队伍,要用制度手段引导团干部常态化地走到基层去,倾听青年心声,了解青年疾苦,在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增进感情、转变作风。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推进共青团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组织的根本属性和核心任务,校准罗盘,压好舱石,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共青团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光荣使命,这决定了共青团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广大青年、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统一到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来。坚持这一根本方向,是确保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旗帜鲜明地讲、立场坚定地信、不折不扣地干,不容有须臾背离。

  改革不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必须拿出务实的方案和得力的措施,找到一条明确的实现路径。推进共青团改革,应该紧紧抓住“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这四个维度来形成整体格局、寻求改革突破。凝聚青年,就是要突出思想引领,强化服务维权,扩大青年参与,让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服务大局,就是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找准团的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组织动员青年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当好桥梁,就是要发挥好在党与青年之间“双向传动”的作用,把青年的意愿心声反映给党和政府,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团要管团,就是要兴利除弊、从严治团,努力形成更加适应党的要求、时代特征和青年期待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和团员团干部队伍。

  改革从来非易事。搞改革,就是要探索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路,绝不可能四平八稳、一帆风顺。面对种种难题,首要任务在于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找到启动和推进改革的动力源。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改革,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来支持和推动改革,不能左顾右盼、裹足不前,更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必须坚持以青年为本,更广泛地组织和动员青年参与改革,多听基层青年的意见,找准改革突破口,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必须做好制度安排,通过具体、务实的制度设计,倒逼团的领导机关干部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走进青年、融入青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青团自我革新的精神就是这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全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共青团发展,改革是第一要义,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拖。各级团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高扬改革旗帜,坚定改革信念,以革故鼎新的勇气、自我革新的锐气、奋发有为的朝气,投身到共青团的改革实践中来,在改革创新中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永贞革新”失败之鉴    2016年05月20日
  • ·缺乏系统革新拖了复苏后腿    2014年10月10日
  • ·检验互认更要理念革新    2014年10月09日
  • ·治理“网谣”,手段要革新    2013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