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陕西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协主席吴克敬在户县某报发表了一首名为《户县赋》的诗作,结果被发现,与陕西省户县作协副主席李景宁2009发布在《陕西日报》上的《户县赋》存在雷同,吴克敬的这篇《户县赋》只有区区205字,可是有192字与李景宁的《户县赋》完全一致。(7月19日 央广网)
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如今竟已登堂入室,作协副主席堂而皇之化身“文贼”,令不少文学界大佬蒙羞,然而“抄袭剽窃”之风却没有因此消停。文坛抄袭、剽窃已经愈演愈烈,抄袭和剽窃者不但不引以为耻,还引以为荣,不少人因为抄袭、剽窃而名利双收。身为文协主席的吴克敬被指抄袭,令谁蒙羞?而作家无心创作,致力于抄袭,究竟谁之过?
笔者认为,文学界竞争白热化,水涨船高,“不发表即出局”的双重压力致使作家们必须重视文章发表,然而目前浮躁的社会气氛,导致静下心来创作氛围的缺乏,导致不少作家无力潜心写作,只想成名,是“剽窃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被公开指责抄袭,吴克敬可谓斯文扫地。事件的最终结果,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吴克敬文学路上的一个“污点”。文学创作者,特别是被称为“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者,往往珍视自己的声誉,对自己的文学风格、造诣有一种精神上的捍卫。宁愿无作品,也不剽窃抄袭,身陷“文抄公”之恶名。吴克敬应该好好躬身自省了。
治理学术不端,还需制度发力。其实,“引用”也好,“参考”也罢,在文学中是允许的,所谓借鉴前人成果是也。但是,这有一个“度”与“量”,如果通篇都是“借鉴”,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话语,不是抄袭是什么?让抄袭者彻底没有市场,文学的尊严才会回归。只有这样,学术“抄袭门”或可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武晓娟)